
"童言无忌"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S省D镇一所小学当校长。学校老师大多住本镇,彼此熟识。
有一天课间,我忽然听到有人在校园里大声吵闹。争吵的双方,一是三年级班主任梁老师(女),另一方是学生家长带来镇上的一帮人,有男有女。争吵越来越激烈,不知什么时候,梁老师的丈夫也出现在现场。我的劝说,他们不听。家长一方人多势众,有人甚至要冲上去动武,梁老师躲在丈夫身后直哭。
那时侯不像现在到处都有保安护卫,而且文革还没有过去,社会上倡导造反精神。
在紧急状态下,我站在他们中间厉声喊:“这里是学校,不许胡来!”我拉住了要动手的那人,拽进我的办公室,让其他老师看好梁老师。我对家长一方的人说,有话对我说,你们都是乡里乡亲的。
学生家长姓G,他的儿子小g在梁老师班上学,昨天娃娃回家说,梁老师用铁棍棍打了他的“地脑”(头),今天他们就是来找梁老师算账的,但梁老师“不认这壶醋钱”,两下里就争吵起来。他们表示,今天非要教训一下这个婆娘不可,不然以后娃娃还要吃亏!
我听了也觉得事态严重,教室里正在点火生炉子,旁边有通火棍。如果...
梁老师不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国办教员,她是在生产队拿工分的民办教师,平时工作比较认真。
经过调查,事实是:昨天下午,梁老师班的自习课纪律比较乱,她一边看着学生,一边手里织着毛活,见小g在教室里捣乱,就用手里的扦子(棒针)随手打了一下他的脑袋。
这事搁在现在,梁老师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工作时间干私活,二是体罚学生。但在当时,这都不算事儿。
事情弄明白了,学生家长也慢慢消了气。
那么毛病出在哪里呢?毛病就是糊涂家长听信了熊孩子的传言。在孩子眼里,织毛活的扦子就是铁棒棒,而它们实际有很大区别。
家长如果真的爱护你的孩子,首先要在家里把自己的孩子教导好了,这样放出去才放心,也少给别人添麻烦;其次,一旦出了问题要先认真调查清楚了再与人理论。看来,这家长也忒不成熟了!
“童言无忌”,这是旧时候人们迷信的一个托词。过年时节都要说吉祥话,小孩子不懂,事先怎么嘱咐也不行。比如,小孩子吃完了碗里的饺子,大声叫:“妈妈没了!”,老人则赶快说“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免得头顶上面的神灵较真儿。饺子在锅里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蒸馒头,碱大了,一揭锅盖儿馒头全裂了口,要说馒头“笑了”。小孩子会乱叫,大人一句“童言无忌”全遮过去。
可是,现在就有这样的家长,离开孩子一时,回头就要从孩子嘴里面套口风,甚至就赤裸裸地问孩子,他们打你了吗?骂你了吗?他们背后说我什么了?过分的自我,好像是在关爱孩子,实际是不自信,伤害了别人,也在残酷地毁坏着自己的孩子!
世上为孩子一句话酿成悲剧的案例不胜枚举,可惜人们不醒,前赴后继,呜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