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贯避亲和拉关系
(2014-12-23 19:53:38)
标签:
育儿文化 |
分类: 教育随笔 |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一个亲戚被定为副县长人选,家属和他都好不情愿。在正式任命前,他托关系,“走后门”,千方百计将自己调往他地。这不仅避贯而且“避官”。多年后他的朋友们见面还说:“你如果不调走,我们还能沾点光嘛!”当然是一句玩笑话,大家知道他不是那号人。不过像他这样的人现在也确实少见。
向来有话叫“厨房有人好吃饭,朝廷有人好坐官”。这是社会风气不清正的时候常有的现象,人们按常理要办成一件事情,也不得不拉关系,找熟人,请客送礼,不然什么事也办不成。
很早我注意了另外一个现象:从前,我家乡的孩子上学时,聪明的家长都尽量避开有亲人任职的学校或教学班。在家长与老师见面时,家长总会对老师说:”请您费心,对我那孩子要求严格些,不听话该打就打!”男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都要托亲友带出门学生意,或学手艺,但一般不在自己家或亲戚家开设的店里学,不然是学不好的,因为孩子有所仰仗,不肯努力;师傅碍于情面也不能严格要求,这就必然误人子弟!
现在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我见过许多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拉关系,一点也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一来二去,孩子知道老师和自家关系好,认为作业完成不好, 老师也不会批评,甚至以此炫耀于同学;而老师即使责任心很强,面对这样的学生,也不愿”放着河水不洗船”,曲以应承,认为对哪个学生也不会负责一辈子,等到学生升级了,毕业了,老师就算完成任务了,以后怎样由他去吧!至于老师“爱生如子”那是对于家长要求“严格些”的学生说的。
对于那些事事让老师照顾自家孩子的家长,能不能把孩子搁在自己身边来教育?据说傅雷先生是这样做的,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是多么严格。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而基础教育乃至大多数的专业教育,现在一般采取学校班级授课的方式,家长还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从严要求,没有亏吃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