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避贯避亲和拉关系

(2014-12-23 19:53:38)
标签:

育儿

文化

分类: 教育随笔

       避贯避亲和拉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我到南方一个省城开会,想顺便看望我一个大学同学G。他当时在省府一重要部门任职,听其他同学说很难见到他,言外之意,他端官架子。我不相信,偏要去见见他。那天我抽空径直走进他的办公室,他正伏案写东西,猛抬头发现我,很惊讶,问我怎么来的,为什么没有打招呼。我说:“我听说你现在不愿见人,所以就堵着门来了。”他说:“你一定要替我向同学们解释,我有苦衷啊!”他说他是本省人,家乡离省城很近,常常有熟人找来求他办事,来人都带着礼物,使他非常难为情。因此他关照下属同僚:熟人来找,托词不见。我比较了解他,相信他说的都是真心话。

    在古代做官有一条规矩,就是官员不允在自己家乡任职户籍在州郡者不得仕其处曰避贯 (《东莱定海杨氏先瑩碑铭》),这避贯的意义不言而喻,仍适用于今。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一个亲戚被定为副县长人选,家属和他都好不情愿。在正式任命前他托关系,“走后门”千方百计将自己调往他地。这不仅避贯而且“避官多年后他的朋友们见面还说:你如果不调走,我们还能沾点光嘛!”当然是一句玩笑话,大家知道他不是那号人。不过像他这样的人现在也确实少见。   

向来有话叫“厨房有人好吃饭,朝廷有人好坐官”这是社会风气不清正的时候常有的现象,人们按常理要办成一件事情,也不得不拉关系,找熟人,请客送礼,不然什么事也办不成。

很早我注意了另外一个现象:从前,我家乡的孩子上学时,聪明的家长都尽量避开有亲人任职的学校或教学班。在家长与老师见面时,家长总会对老师说:”请您费心,对我那孩子要求严格些,不听话该打就打!”男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都要托亲友带出门学生意,或学手艺,但一般不在自己家或亲戚家开设的店里学,不然是学不好的,因为孩子有所仰仗,不肯努力;师傅碍于情面也不能严格要求,这就必然误人子弟!

现在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我见过许多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拉关系,一点也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一来二去,孩子知道老师和自家关系好,认为作业完成不好, 老师也不会批评,甚至以此炫耀于同学;而老师即使责任心很强,面对这样的学生,也不愿放着河水不洗船”,曲以应承,认为对哪个学生也不会负责一辈子,等到学生升级了,毕业了,老师就算完成任务了,以后怎样由他去吧!至于老师爱生如子那是对于家长要求严格些的学生说的

对于那些事事让老师照顾自家孩子的家长,能不能把孩子搁在自己身边来教育?据说傅雷先生是这样做的,《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是多么严格。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有些特殊的知识或技能可以由家长亲授,如中医、魔术、武术等,这类行当除了刻苦学习还有秘籍相传,以往在这方面学成的高手,往往也被称为世家子弟。像非常吃功夫的京剧,许多名家为了自己后代有出息,不愿把孩子置于自己羽翼之下,如谭门几代即是,谭小培的儿子富英师从余叔岩,成为新谭派领袖;富英之子元寿则从小坐科富连成,为一生的艺术打下扎实基础;其后代孝曾、正岩均受业于北京戏校,皆成为京剧谭派老生的优秀传人。

而基础教育乃至大多数的专业教育,现在一般采取学校班级授课的方式,家长还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从严要求,没有亏吃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看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