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话新说(二)

(2014-10-06 14:11:12)
标签:

文化

分类: 小河宛延

   俗话新说(二)

“有饭送给肚饥的,有话说给讲理的”。

这是在晋中一带流行的一句俗话,意思是说,人们之间交流沟通必须投合,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你送给他一碗粥,他当欣然接受,解困于危难;你和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交流思想,当不会有什么障碍。

如果不是这样,你把粥送给一个饱腹之人,他当然不欢迎;同样,你对一个不通情达理的人讲道理,尽管一片婆心,也只能如对牛弹琴。

你说教育孩子要家长言传身教,他不愿意做也就罢了,偏要找出很多实例,加以驳斥。

这让人不由地想起电视台一度转播的“大专辩论会”。不知道什么人弄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题目,或者把一个命题的两个方面拆开来,让正反两方面在那里辩论。如有一次辩论会,正方观点是“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反方观点是“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其实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是人成长的外部条件;还有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所接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一代高僧、教育家李叔同说:“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须用收敛法”*,一语中的。

既然比赛,辩论的双方,便围绕着规定的题目,挖空心思,旁征博引,巧舌如簧,胡搅蛮缠。

这样的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人在遇到问题时,不愿平心静气地思考,更不愿自以为非,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对方辩手”,罔顾事实,无理搅三分,以驳倒对方为目标。这样的人平时则专门练嘴上功夫,以致有人养成了一种习惯,凡事爱交锋,你说得对,他也明白,但偏要咬着舌头根子说话,自以为“善辩”“思维敏捷”,岂不知是在“抬杠”,狡辩,不讲理!当对方为避免伤了和气,三咸其口时,他倒觉得不自在起来,呜呼,"论辩"已成为其习惯矣。

俗话说得好:

“秀才见了兵,有理讲不清!”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引导知识青年不讲理的“大专辩论会”可以休矣。


*见于杭州西湖李叔同纪念室

 

 

 

俗话新说(二)
           (甲午秋雨辰摄于莫斯科萨柳姆酒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