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掠影
癸巳春节前后我在老家待了几日,随手拍下一些照片,今贴出一晒:

渤海南岸

家乡一隅
旧时生活用具---碓臼,常置于街头公用,杵头有专人保管,可用来捣胡黍米、大麦米、蟹酱等。

磨盘——小时候我帮本家两哥哥推磨,累了,他们给我一块红饼子(高粱面做的)蘸咸盐水吃。可怜这两个哥哥都在30来岁时没有成家就去世了,一个死于病,一个溺于水库。

老屋,坐北向南四合院,北房五间,1958年与左邻右舍一起被征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公共食堂”。那时,各家各户原来做饭的锅,都被收走“大炼钢铁”了。“公共食堂”很快也办不下去了,赶上过年,社员到食堂领一点面,回家包饺子,但是没有锅,有人弄来挽水的水斗大家轮流架到灶上煮饺子。接下来,就是三年灾害。
“公共食堂”遗留在老屋的对联:“集体劳动一室同餐,遍地快乐满堂喜欢”



“公共食堂”遗留在老屋墙面上的告示:“社员领饭提前挂牌登记处
为了节省食堂粮食和各项物资劳力起见经大家研究领饭。。。”


家乡人早就盼着能有条铁路通过。2007年龙大铁路通车了,据说向东要与烟台接轨,届时能通客运就更好了!

近年在海边又安装了风力发电机,发展绿色能源,很好!

一个叫“华电”的公司在我家乡还建了一座火力发电厂,这一股白烟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据说按国家标准经过了除尘,但是人们还是有些隐忧。有人说夜间冒出来的是黑烟。

家乡现在也发生雾霾,但比天津轻得多,夜晚仍能看到明亮的星星、月亮。人们期望新建的电厂千万要按照严格标准除尘排污,期盼政府一定认真监管,真正落实国家要求:
“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走在路上的那个人,左手提着冒着热气的食物,我追上前好奇地问他:“您给老人送饭?”“不,给我儿子送。”这时,我才认出是他,按辈分和年岁我应当叫他哥哥。
他年轻时干过公安,回村当过生产队长,改革后放羊。那一次我回乡,看到他赶着一群羊去河边放牧。他当时奇特的装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他穿着一件旧军装,腰间捆了几扎麻绳,在一侧挂着一个的马扎,左手拎着水壶,右手扬着长鞭,嘴上还不停地吆喝着。现在,他已经80多岁了,但腰板依然那么硬朗。他告诉我,他的儿子在村头开了个小商店,中午不能回家吃饭,需要他把饭送去。他埋怨村子里的路太糟糕了。
路,还是原来的土路,以前能走,现在走起来要费点事,原因是以前没有汽车、摩托车碾轧。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烦恼,人们能够理解。这就叫做发展不平衡。
其实,政府早有规划,叫公路“村村通”,路面硬化。但村子里面的路面要村里的人自己修,这个村子太穷,修不起,据说村委会的办公室都被银行拍卖了!这也是一种发展不平衡,依我们的传统,这是需要有人管理的,不能由其自然!

村子穷,有钱的人家还是不少,有的人家一晚上要放几千元的烟火!有几家还比赛着放,显得不很文化。

那一天,我突然听到锣鼓响,便循声走去,原来是邻村的人在以锣鼓欢迎来自另一个村的舞蹈团,我便驻足看了一阵子(上图)。说白了,这就是在城里公园看到的健身活动。现在,尽管家家都有电视机,但农民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个舞蹈团是一对青年夫妇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租了一辆农用汽车拉着他们到各村演出。
我小时候也是村里文娱活动的小积极分子。我踩过高跷,有两副跷腿子,一副矮的,一副高的,都是本家二大娘送给我的。他们家广哥哥小时候也爱玩,在他15岁闯关东以前肯定用过这玩意儿。其实,这两副跷腿子是他们家“二老爹”(即二爷爷)年轻时置办的。听我娘说,二老爹爱热闹,在他七八十岁时还能踩高跷扭秧歌,有一次他竟然把我“老爹”(祖父)送给他的寿衣穿出来扭秧歌,逗乡亲们开心。那个年头,他活了九十多岁。
我最喜欢“打家什”(锣鼓)。当年我们有一个小班子,曾随村里的戏班出外演出几次,挺怀念那一段生活的,以后可写一下。
这次回乡,有几位乡亲约我和他们一起玩打家什,几次都因我时间挪不开而爽约,很遗憾。

现在的小学生可不得了,老师布置的作业竟然要用上照相机!

闻名遐迩的莱州面塑。

圣虫

小集上卖的圣虫,每个18元,一会儿便被抢购一空,表达了人们祈求美满富足生活的愿望。


我挺喜欢这幅照片,尽管路面和周围环境还很糟糕,这年轻一家的背影让人萌生许多良好的遐想。

祝福你,家乡的父老乡亲!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