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寒门出贵子”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教育随笔 |
中午,我路经一家麦当劳,见门前有一女孩蹲在一辆自行车旁啼哭。看所穿校服,知其为附近一重点高中校的学生,估计她一定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我走近问:“同学,你为什么哭啊?”她低着头一边哭一边说:“我的自行车锁不上了! 呜呜…”我随手试了一下,确实锁不上,但我马上停住手,心想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不应当帮助她做,倒要说说她:
“这算什么困难呀!不要哭,哭是没有用的!要自己多想想办法!”我告诉她,在不远处的胡同口有修车的,要抓紧时间把车骑过去请师傅修理,这样不会耽误吃午饭,也不会影响下午上课。她说了一声“谢谢叔叔!”(她没有看见这"叔叔"是个70多岁的老头子!),依然蹲在那里呜呜地哭,并没有马上行动,也许她已经打过手机,在等待着她的爸爸妈妈来替她解决问题。
一位过路的中年男子见状说:“现在这些孩子啊,咳!… …让她哭哭也好!”
现在,类似这种情况的孩子并不少,他们在学校里的功课考试成绩可能也都不错,其中许多人能考上大学,可是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国家预期的培养目标?更遑论创新型人才(或“钱问”中的“杰出人才”)!这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有人说,这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有人说是时代问题;也有人说这与社会风气有关。
我倒想到一句古训,叫“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星”。(这当然是在社会公平的环境下才能成立,而且“贵子”的含义包括了知识、能力、素养、品性、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奉献等全面素质。)
我想,这其中的道理绝不仅是因为贫寒而激发了强大的进取动力,还会因此有相应的获得,如较强动手能力,独立精神,务实作风,正确价值观念,等。
自古以来,贫寒之家确实造就了无数优秀人才。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
如此说,我们近年来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的逐年下降,应该与近年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联了?
按理说,农民富裕了对子女教育投资更有条件了,为什么教育水平倒比以前落后了呢?是人们说的“小富即安”惹的祸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人早就该衰败得不成样子了。事实不是那样。问题的关键不是富裕的程度,而是另有原因。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也是儿童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我看过他们儿童教育的一些资料,也亲眼看到一点实际的情况,有些做法和我们以前的贫寒家庭的做法相似,只不过理念不同:比如美国人对于儿童强调个体,崇尚自由,注重独立性和能力的培养;而我们以往的贫寒之家,大人们忙于生计,根本顾不上照看孩子,所以孩子们同样得以自由发展,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窝,买不起玩具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孩子还过早地和成年人一样参加劳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人,自然会多一些自信、勇敢、独立性、创造力…,这些恰巧暗合了现在美国的儿童教育。
现在我们许多家庭富裕了,以往长期贫困的农民也逐渐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孩子则个个成了掌上明珠。
在网上我看到一套漫画(下图),在比较中、美家庭儿童生活,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再回到以前那样的贫寒生活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观念?
是的,由于教育制度和升学竞争的压力,现在的许多家长不得不跟着潮流跑,但有些事情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当孩子小的时侯,不要买那么多玩具;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事事代替他做,要知道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一点也不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对其全面成长大有裨益。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想起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教学生不仅注重品德修养,知识积累,还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谓德、智、体、美、劳,一样都不少。但是,后来他的学生樊迟问他种庄稼的事,他却表示不屑,说“吾不如老农”,斥樊迟为“小人”。他认为读书人要当“君子”,他却忽视了如果不懂“小人”的艰辛,“君子”也是当不好的。这是他的局限。
孔子的这个教育理念影响至今,现在许多富裕后的家长不是常对孩子这样讲吗,“只要你考得好,家务活不用你来做!”
更可怕的是我们许多学校现在只抓学生的“德智体美”,早把劳动扔到九霄云外了!其实,如果真的在用心抓“德智体美”,劳动也不会差到哪去!在教育界早就有“高分低能”的议论了,至今还是个问题!
(上图:我女儿本科读技术经济兼读科技英语,他们的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这是她完成的基础课实习作业,涉及了电、铸、车、铣、钳等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