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2)——珍惜
标签:
往事/纪实校园 |
分类: 求学路上 |
1962年我考大学,考完最后一科,无心和同学一起交流就急着回家。第二天,我赶到学校把户口迁回生产队。其他同学都耐心等待考试结果出来后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如果考上大学,就直接把户口迁往大学,而我对录取不抱希望。
生产队很快按标准分给我1份自留地,根据节令我把它全种了大萝卜,“头伏萝卜,末伏菜”嘛。如果说,以前我种了两年地,那时还有些心猿意马;那么,现在我就要踏踏实实地当一个农民,当个好社员。我请人给我剃了一个光头,表示了我的心态;生产队长要我去当小队会计,我也坚辞不受。
这个状态,并不说明我不想上大学,而是我对自己的政治条件和考试成绩特别缺乏信心。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上学,本家的伯父是村里的老先生,父亲和二姑也都是老师,我又出生在解放区,所以不到5岁就被家人送去上学,但毕竟处在战争环境,所谓上学并不稳定,时断时续。父亲南下后给家里写的第一封信就嘱咐我:要好好学习,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有了这样的目标,我学习自然很用功,加上天赋不算太笨,因此成绩一直排在前面。
但是,1954年我小学毕业后却没有考上初中,第二年我又考,还是不被录取。这时我听到人们议论,我的“屡试不第”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分不好。这使我非常苦恼,对求学失去了信心。
第三年,我遵母命还是报了名,并且在报名表上大胆加了个小注 —“父为革干”,可是在考试的那一天,我却悄悄地躲起来了。家人到处找我,我的朋友路也帮着找,他在河边大堰顶上的棚子里找到了我。那棚子是供民兵夜间防洪值班用的,我躲在里面觉得无人能找到。我是被路拉着赴考的。这一次,我被录取了,与路编在同一个班。
由于我上学的机会来的很不容易,所以自己特别珍惜,在各方面都特别严格要求自己,各科成绩均优。只是,每次操行评语总有一句“希望今后放下家庭成分的思想包袱”。
这“包袱”真不容易放下,1959年我中考又“失利”了,开学一个月后,我才以“备取生”被录取到离家90多华里的一所高中。此后三年,我便更加珍惜,更加努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但是该然命运多舛,在我上高三时,母亲罹患重病,我须经常陪母亲到各处求医,高三下学期,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请假。
有这样的经历和处于这样的状态,我怎么敢奢望上大学呢?
没有想到,我考上了,是一所国家重点大学。
下面摘录当时的日记:
1962年8月25日 晴
8月26日 晴
8月28日 晴
8月29日 晴
… …
就这样,我走进了让我十分珍惜的我的大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