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嘉是我大妹的大孙子,在老家读初中,2006年暑假在我这里度过。他把我当朋友,常写信向我提些问题。对小朋友我一向“好为人师”,前后给他写了几万字的信,现挑一些贴出,请朋友点评。
嘉嘉:
我9月1日收到你的信,9月25日在超市给你买了一本书《杰出青少年必知的人生智慧》,当时想写封信与书一起寄去,但,一直拖延到现在。这因为,这本书我一直在看,年纪大了,记忆力差了,一连看了三遍(书中提到的名人约300多人次,想尽量记住他们);我做事的习惯是,既做即必认真,我确实没有整齐时间坐下来给你认真写信。现在三姨姥姥在这里,我有时间了。
你来信说了很多向我道歉的话。暑假里,我确实曾为你的一些行为生气。看了你的信,我的气全消了。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提问,要有勇气;当着别人的面,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更需要勇气。你做到了,你很棒!一个人知错必改,一般都能获得别人的谅解;缺点改正得彻底,人们就会由谅解到佩服。实际上,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免不了做错一些事,年纪越小做错事的可能性越大,年龄逐渐大了,犯的错误一般会逐渐减少。那么,同样是成年人,在品德修养和办事能力方面,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问题在于,在成长过程中,有的人能及时认识和纠正发生的错误,包括见到别人发生的错误,引以为戒;有的人则不然。孔子表扬他的学生子路“闻过则喜”,就是榜样。圣人“十有五而志于学”,现在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们,根据社会的要求,都在进行早期教育,所以现在的孩子都懂事早,杰出青少年越来越多。
关于读书,我想,第一要喜欢书。有的人天生爱书,有的人是从小培养起爱书的习惯。据说犹太人的小孩一生下来就接触抹了糖的书页,所以长大了就嗜书如命。人们说犹太人聪明,不是天生的,是他们有读书的好传统。
你还记得那年我带你去家世界超市的事吗?第一次我先带你到书市,见许多人在那里看书,而你好像不太感兴趣,我有意带你在那里转了几圈,可是我觉得你仍无动于衷,于是后来又第二次、第三次去那里,你终于也自己选了一本《封神演义》,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以致我走到你身边往你坐的购物车里放东西,你都没有察觉。这让我特别高兴!喜欢看书了,就行,慢慢会养成习惯。
第二,要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书多如烟海,人生苦短,如果一个人在世80年、90年,全用来读书,也读不完所有的书,何况读书也不是最终目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用。这就要有选择。看的书多了,才能有选择的能力。一般先看书名,再看看“内容提要”,就大体知道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的需要。
第三,不能光凭兴趣看书。去年暑假你们老师布置要看的几本书,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同学的兴趣。但这是老师根据需要,经过认真选择布置的作业,必须看!看过后,感觉怎样?有点兴趣了吧?古训:“学然后知不足”,俗说“开卷有益”,就是说,看书不能光凭兴趣。咱们在大润发超市,你三次看《好习惯,好性格,好人缘》一书的过程,不是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吗?开始,你很反感,看了半天,出来连书名都没有记下。后来你不但记住了很多重要内容,而且开始把它们贯彻在你的日常行为中了。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当然这与你后来认真看书并且作了读书笔记有关系。
第四,提高看书的效率。这无非是用心专一,记笔记,用脑思考,联系实际。
关于在T市的感受,你说“十分不自在”,“像被高井所困的青蛙”。对此我能理解。我给你讲过我小时候在我姨家的收获,当时也是“十分不自在”。这次是我故意制造了一点小小“磨难”,等你长大些会认识得更准确些吧,暂不讨论。至于青蛙的比喻则不够确切。人们一般用井底之蛙形容见识狭窄,所谓“井底的蛤蟆——没见过多大的天”。那是人们对青蛙缺乏科学认识。青蛙是两栖动物,适应能力很强,它不仅能在井底生活,也能跳或爬到岸上捉虫子吃,见到更大的天地。“高井”应是“深井”。
你所要的《我是郑渊洁》,已从网上买到,我看了一半,觉得它好像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全是散文,等我看完后再给你捎去。在网上还买了两册书:《洪战辉感动中国》、《知道点中国名人》。这样,这次可有4册书送你,先由三姨姥姥带去两册,还有一个足球。你暑假活动的录像光盘还没有刻出,待刻出后随另外两册书寄去。
祝你
每天进步!
舅姥爷
2007/1/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