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个孩子都挨过我打,儿子尤多,在他上了高中时还打过他(真不应该!),为此他一直认为我偏心。其实我不偏心,只是他们两个人性格不同。女儿从小很乖,一看我动火,她就赶快认错;儿子不然,可能他想:“这事如在妹妹身上,你就不会动这么大的火!”心里不服,又不灵活,嘴里就不认错;越打越不服。权力在家长手上,可怜的儿子身心都受了野蛮爸爸的伤害。值得庆幸的是,儿子有奶奶的庇护和姑姑们的合理疏导。他的委屈可以有地方倾诉,同时得到积极的教育。
当然我还不是那种暴君,平时还是口头教育的多。可是“婆婆嘴碎,媳妇耳背”,有时说的越多,效果越差。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他们的日记本上改错别字,写评语。夏天弄了两把纸扇,也要写下几个勉励的字:“勤奋”,“多思”,“勇敢”,“惜时”。
终于,有一次上小学的女儿竟然说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我仍要“诲人不倦”!只是适当地作一些调整。
在本市我有三个高中时的同学,每人都有两个孩子,为了便于交流,互相促进,更重要的是借机让叔叔大爷对孩子有针对性地说点道理,以求“外来和尚会念经”,我们约好带着孩子定期聚会,各家轮流坐庄。潜移默化中,这倒也收到了一些成效。
孩子们的学校每学期都要开一两次家长会。会议一般先有校长和教导主任讲话,然后各科老师到任课的各班讲评,最后班主任讲话,会后还有答疑。我每次提前到会,最后离开,为了多了解些情况。有时顾不上吃晚饭,下了班就赶到学校。每次我都带上几页纸和笔,认真做笔记。家长会是不准学生在场的。孩子们总是想知道,老师们背着学生对家长讲了些什么?他们问,我就回答一两句,并不直接让他们看“笔记”。越是这样,他们越是想看。我把“笔记”放在写字台上,上面压了几本书(场景如京剧里的《蒋干盗书.》)。过了几天,孩子们不再问此事,我知道他们看过了“笔记”。我心中窃喜——“笔记”记录的不全是校长和老师的讲话,里面还有我随机加入的“私货”。
现在他们当然都知道了当年我的这点小把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