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律诗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避免孤平、三平尾
(2010-12-04 12:18:29)
标签:
近体诗格律诗孤平拗救三平尾五言七言出律古典唐诗结尾押韵 |
分类: 社稷感怀 |
学写律诗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避免孤平、三平尾
现在许多朋友在学习写作律诗,看到朋友们在为传承祖国这一优秀文学奇葩而努力自然是非常欣慰的,但是看到许多朋友初学之际,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我自己也是初学不久的。现在把一些经常碰到的问题贴出来和大家互相学习一下。
一、 孤平
孤平是大家容易遇到的问题。在五言中“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
仄平”中,如果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句尾必须用来押韵的平声外就只有一个平声的现象,孤平是写诗人的大忌。注意孤平出现在韵句中,仄仄仄平仄不是孤平。
这里有两点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就是孤平就是仅仅局限于上面举出的两种句子。第二就是五言中的“仄仄仄平平”不是孤平。
如果不意犯了孤平怎么办呢?这里有一个办法就是“拗救”,唐诗中多用。拗救我已经专辟帖子讲了。
归纳一下孤平就是:仄平仄仄平。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大家还要知道的是孤平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唐宋时没有,直至到清代乾隆以前也还没有,而现在一般所奉的是现代诗律学者王力的定义。对于孤平,还有一种观点,比较复杂,这里就不细述了,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一般说的孤平是根据王力先生的理论就行了,而且大家一般都是遵照此行的。
在唐代的律诗中,几乎可以说绝对没有孤平。王力先生亲自组织学者在《全唐诗》里寻找犯孤平毛病的律句,结果只找到很少的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醉”字应平却仄了,“老”字也是应平而仄了。这两句犯了孤平的律句,也许是高适、李颀属一时疏忽所致,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因为高、李都是盛唐初期的人,当时诗律未细,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不管怎么说,在唐宋千万首诗中几乎找不到犯孤平毛病的句子,已经足以证明孤平是诗人极力避忌的一个毛病。科举时代,试帖诗不论作得多么好,如果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
二、三平尾
三平尾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格律诗中韵句结尾三字连续使用三个平声的句子。例如:平平仄仄平平平。
我们在学些律诗中要避免孤平和三平尾。当然我们不可能照着格律来一个字一个字去写,而是一起哈成,再检查修改了。我们练习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我们学习得多了,会碰到一些更负责的问题,那时候相信大家有了一定的基础,利用手中的知识就会去正确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