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是从苏堤眺望西湖。
逛完“花港观鱼”,我们走上了苏堤,它全长2.8公里,是北宋苏东坡1089年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疏浚西湖后利用湖中的淤泥堆积而成的。这里即是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所在地。它贯穿西湖南北,紧邻“雷峰夕照”、“花港观鱼”、“三潭印月”,距离“南屏晚钟”也不远。

上图为苏堤,现在已经改变了当初的摸样了。
苏堤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观光和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了。在苏堤上到处可以看到骑自行车逛的人。原来在杭州,游人是可以借自行车的,借车处有几十处,办理手续也非常方便。只要交200元押金,再加1百元的预存资费就可以借到一辆,当然是要用身份证办理的,一个身份证可以借5辆。而且接到后,会领到一张IC卡,可以在任何一个借车点办理还车和再借车,并且有些点是实行无人管理的,非常先进哟。IC卡还可以坐公交车的,非常好用,省去了自备零钱的麻烦。此举在国内其他城市并不多见,可以说杭州为了方便游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由苏堤从南走到北,向左拐入一条路,即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了。它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面。南宋时,此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
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故事的。
“风荷”好理解,“风中之荷”,这里以荷闻名,如此命名很有诗意。“曲院”作何理解?《天雨花》 第十回有:“公子心惊曲院事,低头失色不开声”;清王韬《 淞隐漫录· 李韵兰》 有:“妾勾栏贱质,曲院微姿”,其中“曲院”均是“妓院”,应该和西湖之“曲院”不相干。那“曲院”到底是啥意思,难道是“曲折迂回的院子”吗?事实并不如此简单。据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记载:“曲院,宋时取金沙涧之水造釉,以酿官酒。其地多荷花,也称曲院风荷是也。”看来,“曲院风荷”既和“妓院”不相干,也和“曲折迂回”搭不上界,“曲”是酒曲(酿酒的酒母)之“曲”(繁体字作“曲”)。“曲院”在宋朝是为酿官酒而制造酒曲的地方,因其地多荷花,便称“曲院风荷”。
在简化字使用之前,曲折之“曲”和酒曲之“曲”是两个不同的字,绝对不可混用;而“曲院风荷”之“曲”显然不是简化字,因为解放以前,在还没有简化字的时候就写作“曲”,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可颇有来历。康熙南巡,来到杭州西湖,不知是真不知道“曲院风荷”的来历,还是一时笔误,挥笔题写御碑“曲院风荷”,此碑至今还屹立在西湖苏堤跨虹桥西北的一座亭子内。由于是康熙题写的御碑,是皇帝留下的墨宝,尽管写得并不那么精美绝伦,却很能引人瞩目,影响绝后。日久,“曲院”变成了“曲院”。如今漫步院内,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曲”字是康熙皇帝写的一个别字呢?
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时,看到康熙写的别字,可能觉得这有损皇祖威名,灵机一动,写了一首诗刻在碑阴上,为康熙辩解:
九里松旁曲院风,
荷花开处照波红。
莫惊笔误传新谤,
恶旨崇情大禹同。

最后两句意思是说,你们不要以为康熙写错了字就大惊小怪,须知他和大禹一样厌恶美酒,祟尚节制情欲。因为贪恋酒色,会导致乱政亡国,所以,他连这个“始”字也不愿写了。辩解归辩解,康熙写别字毕竟是事实。
哈哈,康熙是皇帝啊,皇帝写别字当然有道理了,而且别人还不敢说的。那个“花港观鱼”的鱼字就少了一点,但是有人却以此说了一番大道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