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评课稿
(2008-11-10 20:17:25)
标签:
教育课文语文婺源中学苏轼杂谈 |
分类: 人文教育 |
《水调歌头
评课人:洁冰1226
授课教师:婺源中学洪秀萍老师
学
地
时
今天听了洪老师的课,我感觉洪老师的教育理念先进:
其一,洪老师在教材处理上以苏轼的这一首词为例子进行教学,课后设计了〈〈相见欢〉〉作为学生的自学教材。体现了整体的教学思路内涵:“选择一、二篇课文教读,示范,学法指导,研讨比较,掌握一般规律,然后以自读课文为教材,由“学会”向“会学”转化。”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叶圣陶语:“教是为了不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用文本教而不是教文本”。
其二,我们再来看看洪老师的这一节课是怎么教的?
1 、课前播放音乐,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一种很和谐的环境下教师启发谈话,进入新课。
2 、揭示课题后,就出示了学习方法。然后由方法引路,学生对照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每一步实践操作中,有学生的体悟,有教师的补充。按现代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正式的职能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洪老师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了上一个目标接着又完成下一个目标,实践阅读中学生有目标可循,有方法可依。不是灌输语文知识,不是把课文讲深讲透,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兴趣-毅力-自学能力-自学意识-自学习惯。
3、进入文本,洪老师重视了学生“读”的训练。现代理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有三:“一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远用当作语文教学的永恒重点。二是引导学生读课文当作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三是注重写作训练。”这其中第二条强化功底的训练就是重视了“读”。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曾高潘也认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洪老师充分依据了这些理论强化了读的训练。有听录音读,有听着录音跟着朗读,有放开个体大声地自由朗读,有男女声分角色朗读,还有个体声情并茂的朗读。“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了文本。
4、
5、
总之,从课开始的意境渲染,到学生进入氛围以后的自主学习,到进入氛围后的品味词语到再造画面的身临其境,到音乐的赏析,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一节课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再运用到课后的《相见欢》的自学,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语文,就应该是旗帜鲜明的上出语文味道来,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指向,当然,洪老师的这节课中,容量大,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方面相对薄弱些,但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侧重,只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立足于语文意识的培养,那么,我们就已经行走在改革的路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