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007-10-09 21:02:50)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人文教育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从《荔枝蜜》一课中理会新课标精神

 

 新课标界定“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此,我以《荔枝蜜》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上

A、创设学习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教材

课一开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畅所欲言,谈谈自己与小蜜蜂之间的小故事,调动了生活积累,激发了童心童趣,密切了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好奇,走进了杨朔与小蜜蜂的情感天地,走进了教材。

B、综合了全文的内容,设置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师设置了问题①: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问题②:文中写了蜜蜂,也写了人,作者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什么?

要解决问题①,学生必须逐段地去感知全文的内容;要解决问题②,必须对全文的内容有所思索,对文中重点段第17段和19段有所研析才能体会出全文的主旨。因此说,这两个问题提挈了全文的内容,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C、在文章的节骨眼处,设计问题,一语中的,点石成金。

如问题③:文章先写物(蜜蜂),后写人,这中间如何过渡的?

问题④:由此可知,托物言志文章有什么本质特征?

整节课,教师是引导者,导着学生进入了“一村”又“一寨”,从激发学习兴趣到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课文内容的理解到文章主旨的体会,从主旨的体会到文本特征的认识,由表及里,从浅到深,从感性到理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这里,不是教师指令的硬性牵拉,而是学生思维的自然深入,它犹如一条顺势而行的溪流,不时涌动着灵感的浪花,随着教师几个问题的“挖沟引渠”,逐渐深入,“流”到课文的深处。

二、教师的引导与组织,还表现在每一环节的具体训练上

A、教师是参与者,与学生一同感知文本

这一环节里,师生平等,协作,交互影响,如解决问题①,师生讨论,共同品析重要的词句与文段:从掐海棠花叫蜜蜂蜇了一下,产生了“厌恶”之情,到喝荔枝蜜时的“不觉动了情”,想去养蜂大厦看蜜蜂,从看到蜜蜂沸沸扬扬地工作,到听见养蜂员老梁说蜜蜂酿蜜的艰辛奉献,不觉得心灵一颤,对蜜蜂产生了“赞美之情”,从赞美蜜蜂之情,到赞美劳动人民,到最后一段,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师生一同感知文本后,学生很快地就能理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不喜欢→不觉动了情→赞美蜜蜂→赞美农民→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

概括为一句话:“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

教师,像一个老保姆,小心地呵护着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对着文本,与学生同赏,同乐。教师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导游,导着学生“跋山涉水”,最终求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B、于学生欲说不能处,一语中的,点石成金

走进教材,文本内容在读者身上得到巨大的体验,产生了共鸣,师、生、文本三者之间产生了交互相通的电流,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身其临境的愉悦之感。此时,若要学生用理性知识概括出来,有的则欲说不能,就在这有了深切的体验之后,欲说不能之处,教师一语中的,点石成金,给学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感,明亮之感。

如问题④:“托物言志的文章有什么本质特征?”

探究4—16自然段,得出蜜蜂的特点:渺小、卑微;勤劳,无私,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探究第17自然段,明白文中议论阐明了蜜蜂的特点,抒情中表达了对蜜蜂高贵品质的赞美。这一自然段是前几个自然段的概括与升华。

探究19自然段,明白写劳动人民的特点:①渺小,卑微。②勤劳,无私。“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正是在学生有了上文的这个深切的探究体验后,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托物言志文章的本质特征:①所托义的物与所歌咏的对象,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如蜜蜂的渺小、卑微;勤劳,无私与农民相似。②对所托义的物(蜜蜂)的描写要突出本质特征。③用议论、抒情,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这种“对所托义的物进行一番本质特征的叙述描写中,寄予作者所要表达的志向或思想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文体的形式,也认识了文体的本质特征,形成一种技能技巧运用到托物言志的写作训练中去。

C、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转变。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情感和独特需求的生命个体。学生阅读文本后,会产生或悲或喜,或爱或恨的情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正确诱导,让深切的情感体验变成一种深刻的思想认识、深入心灵深处,形成一种稳定持久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的责任感,努力地为人民服务,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如: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蜜蜂只有6个月的生命,却还在沸沸扬扬,不辞辛劳地工作这一段后,对蜜蜂的勤劳、无私的品质产生了喜爱、敬佩之情,随着文本第17自然段作者对蜜蜂品质的高度赞美而升华,并产生了一种想做一个勤劳、无私、品德高尚的人的内驱力,趁此,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高尚的人生?

学生认真地解剖了自己的不足,如懒惰、自私,这些都将会使人生变得庸俗、狭隘、龌龊,目前决心从勤奋学习开始做起,立志做一个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人。

人生不是一只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人生之瓶,注入了伟大和崇高,就绝然装不下自私和狭隘。

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知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了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展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性。教师在语文课中充当了课堂的设计者,知识的传播者,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协调者、参与者。

总之,新课标精神要求教师一改过去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与学生民主、合作,同甘共苦,做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