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课程《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简介》序

(2009-03-24 15:38:40)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李如是说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的丰富,但是国人渐渐地将之忘却。在国人心中似乎传统节日只和吃食有关,过年吃饺子, 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等等。并且传统节日,以往我们除了除夕、春节放假外,似乎都不放假。日益紧张的人们逐渐的没了“过节”的感觉。过节毕竟是需要生活节奏放缓的。

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于200511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大大触及了国人的自尊,网上一片讨论声音,如:

《我的观点:中国人自己不懂中国文化还不让别人将其发扬光大吗?》

正方:是的。韩国的无耻已经到极点,看看《大长今》对大中国文化的剽窃,韩国的无耻就已经表露无遗了。说端午节是“人类文化”、“文化是世界共享的”,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抹掉文化现象的民族性。文化可以世界共享,但是具体的文化现象是有国别的,是有民族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世界共享,外国人可以过这个节,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源于中国,只能是属于中国。

反方:不是。我想说两句。韩国人对于端午的看法是仅次于春节。全国休假长达5天。而且有丰富的纪念活动。看到结果就要想到其成因,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为什么人家能成功?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人家是怎么庆祝这个节日的,我们又是怎么庆祝这个节日的?很多中国人就知道我们中国有灿烂的文化,可是我们的文化为什么灿烂就说不上来了,中国人自己不懂中国文化,却要拼命的学老外的东西,悲哀!所以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韩国人申遗成功。这个结果实在是太实事求是了!(http://news.sohu.com/20051125/n227596238.shtml

05年底,以德云社为首的相声社团逐渐火爆,传统相声再次进入人们视线;教育部在2005年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国务院规定今后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日。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无论民间也好,还是政府也好,逐步开始挽救或挖掘传统文化潜力。现在我们经常谈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中间必然包含传统,丢失了传统,必然构不成合格的中华民族。

原德云社成员徐德亮在20081011日在“Wiki:互联网的不二选择——首届互动百科用户大会”上做的关于《网络与传统文化》的演讲中说道:

传统文化的内在源动力使其辉煌或者毁灭,传统文化要发展,要适合于时代必须发展,一点都不发展不是传统文化。历史上任何一年,任何一个人提到当时的社会都会说现在的社会呀,以前想当年怎么怎么样,可能宋朝的人提唐朝,元朝的人提宋朝,可能200年之后互联网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随便举个例子,西瓜不是中国的食品,西瓜是西域传来的,胡琴不是中国的琴,所以我相信中国的包容性能把任何的文化包容在这个体系当中,但是我们要有文化的自信心,我们要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好的。

这就涉及到我中华民族对于多元的文化采取的包容性。中国传统节日当中有不少是受外来文化而形成的节日,如浴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等等。我们的先人没有危机感,他们能胸怀坦荡的容纳各种异种文化。而当前的国人似乎意识到了,我们现在已经不能面对“西化”袭来时,从容的将其改为“化西”,于是乎有了文化危机感。

笔者认为这种危机感来自我们自身,来自我们的教育,来自我们的教育界,来自我们的教育理念。

当前我们的教育缺失的太多,同时也在挽救。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少一些功利性的教育,多一些人文教育,想必能增加部分国人的审查能力。如,如果我们的教育当中能够普及一些宗教常识的话,介绍过“法轮”是藏传佛教的法器之一的话,那么国人或许能够感受到某人创设功法的荒诞不经。

章诒和先生曾说过一段话,笔者偷懒,现做个文抄公:

三十年前,我们说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是指它的问题多、困难多。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说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则是指它的消亡、消失。何以至此?政府重视不重视、资金投入多少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丧失。这与百年来、特别是后五十年对传统文化的持续批判和扫荡直接相关。批判扫荡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血脉断绝、人脉断绝。首先是人的断绝,即懂得它的、掌握它的、创造它的人没有了。梅兰芳没有了,看梅兰芳的人也没有了。现在把京剧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其意义恐怕不在于叫孩子们唱两段、哼几句。它意味深长,意味着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传统文化即将成为“零”,才想到要重新拾起,已经迟了、晚了。但重新开始总比不开始好。

陈寅恪先生曾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说道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章诒和先生必是此类人。

想必有更多的痛苦人存在。

希望那种声嘶力竭的为传统呼喊的人多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