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论文 |
“教学做合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上下工夫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陶行知先生的办学原则。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是一个活动的三个方面,主要指:活动对事物说是做,对自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的重点是“做”,“做”是教与学的核心。
1、 以“做”为中心,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体系
语文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文、课堂之中,将语文学科孤立起来,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例如作文教学时,我们特别强调让学生写真情实感,写真心真意。写景色的作文,我就带着学生外出,先观察再体验感受最后再写;写家务劳动或记一次活动,就布置家务劳动作业,组织学生先活动体验,然后再动笔作文。在贯彻“教学做合一”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作文教学决不能纸上谈兵,矫揉造作,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和感受,有感而发,发而真实,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当然作文需要想象力,我们不仅不反对学生作文时发挥想象力,而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发挥想象力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同样要有真实的感受作基础。
2、 以“做”为主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对老师是无比的信任,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打破旧传统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第一节课除了完成识字、读书的任务之外,我还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加以归纳。根据学生的提问,我及时安排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上更多地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采取唱唱、画画,写写,演演多种方式,让学生全身动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使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十分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我们必须对小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天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叫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发挥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学会“做”,就一定要学会用双手,用大脑,把手脑结合,才能学会创造。学生的想象力极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如教学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学生把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交流之后,我就引导学生: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可以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唱一唱”……还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吗?“秋天真是太美了!”“秋天,你真伟大,你让我们看到了丰收的成果!”……学生对秋天的声声赞美,不但让我们感受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而且情感真挚。
三、坚持“教学做合一”,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已”,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这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出具有现实意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面临的是全新的思想和内容,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教师得先做好学生,教人者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平等。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一个先进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他深刻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能对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产生推动作用,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