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

2022-11-29 13:42:12
标签: 情感 情商

其典型表现:

1.自动自发

2.目标远大

3.情绪控制

4.认识自我

5.人际技巧

6.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承受压力。

7.自信而不自满。

8.人际关系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友好相处。

9.善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

10.认真待每一件事情。

即:

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肯于帮助别人。能够放下手头的事情,时不时停下来关注别人,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样的人情商高。

知道什么时候该拒绝。情商高的人懂得何时以及如何拒绝别人,并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有礼有节地拒绝。

善于读懂别人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一种通用的情绪语言。能领悟别人感受的人,情商高。

失败后能重新崛起。情商高的人无论遇到何等逆境,都会坚持下去,迅速调整情绪,恢复活力,具有很强的心理韧性。

如何与人相处呢?心理咨询学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技术,一个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另一个是"真诚"。

"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无条件地关注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需要,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过分厌恶他人。

"真诚"就是接纳他人,真诚与他人合作。表里不一会影响合作的基础。

概括地说,情商是指人识别和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运用"共情技术"恰当地维护心理适应和心理平衡,形成以自我激励为核心和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以理性调节为导向的坚强意志,妥善处理自身情绪、与人交往和个人发展等方面问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情商EQ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它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起来的。

青春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因为这是一个人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其学习和发展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学生由于面临着生理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还有学业上的巨大的压力,这些,都会使现代中学生造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甚至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

据一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实际上我国中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者达15%一20%,表现形式以亲子矛盾、伙伴关系紧张、厌学和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现象为多。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多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多是源于其心中时常涌出的各种非理性情绪。而提升EQ水平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训练。

提高过程:

弘扬个性,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可这一切都源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开设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班,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着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自我心理觉察能力和认知水平,学会自我情绪控制,改善其不适当的情绪行为,提高情商水平,让孩子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及具理性信念的人生观,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方法:

第一,不抱怨不批评。

高情商的人一般不批评别人,不指责别人,不抱怨,不埋怨。其实,这些抱怨和指责都是不良情绪,它们会传染。高情商的人只会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热情和激情。

高情商的人对生活工作或是感情保持热情,有激情。知道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让好的情绪伴随每天的生活工作。不让那些不良的情绪影响到生活或工作。

第三,包容和宽容。

高情商的人宽容,心胸宽广,心有多大,眼界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高情商的人不斤斤计较,有一颗包容和宽容的心。

第四,沟通与交流。

高情商的人善于沟通,善于交流,并且以坦诚的心态来对待,真诚又有礼貌。沟通与交流是一种技巧,需要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摸索。

第五,多赞美别人。

高情商的人善于赞美别人,这种赞美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看到别人优点的人,才会进步得更快,总是挑拣别人缺点的人会固步自封反而退步。

第六,保持好心情。

高情商的人每天保持好的心情,每天早上起来,送给自己一个微笑,并且鼓励自己,告诉自己是最棒的,告诉自己是最好的,并且周围的朋友们都很喜欢自己。

第七,聆听好习惯。

高情商的人善于聆听,聆听别人的说话,仔细听别人说什么,多听多看,而不是自己滔滔悬河。聆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聆听是更好沟通的前提,聆听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一种沟通。

第八,有责任心。

高情商的人敢做敢承担,不推卸责任,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视自己的优点或是不足,敢于担当的人。

第九,每天进步一点点。

高情商的人每天进步一点点,说到做到,立刻就开始行动。不是光说不做,行动力是成功的保证。每天进步一点点,朋友们也更加愿意帮助这样的人。

第十,记住别人的名字。高情商的人善于记住别人的名字,用心去做,就能记住。记住了别人的名字,别人也会更加愿意亲近你,和你做朋友,你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有好的朋友圈子。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