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桑大西路】奉天公报馆

(2013-12-19 08:49:15)
标签:

沈阳大西路

奉天大西关

奉天公报

张作霖

大西关大什字街

分类: 散文

【沧桑大西路】奉天公报馆
    大什字街上的奉天公报馆,该报于1931年由日本关东军委任日本人若月太郎创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现有资料上看,老沈阳的大东关和大西关当年都有大、小什字街,而且在大北关,也有大什字街的记录,城南也有大、小什字路的记载。这就是说,当年沈城关外都有这样称谓的街路。

 

今天,城东的大、小什字街已经延伸到城东的北面,而大北和大西的大、小什字街,早已被易名。其实这是一个发展快慢的问题,城东,也就是大东区地界,自中共建政以来,发展缓慢,直到今天,才有了个东中街的概念和正在延伸的商圈。

 

有意思的是,尽管“出大西门的”在早年是一句很损的骂人话,但自上世纪初以后,从大西门走出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这里有了花茶馆,有了平康里,所以大、小什字街不可抗拒地,很自然地就形成了。那时,平康里以东一带,庙宇众多,香客熙攘,所以大、小什字街一带比之中共来此后的年代,要热闹的多。

 

大西关大什字街上,有过一个报社的,当然,那时叫报馆。这家报馆于1931年由日本关东军委任日本人若月太郎创办。它的办报宗旨就是维护殖民统治,具体实施就是宣传“共存共荣”、关注中国政局,防止排日活动。这家报纸不是当时沈阳最有权威的报纸,最有权威的是《盛京时报》,当然,也是日本人开的。

 

七七事件后,也就是到了1937年,伪满洲国已经“建国”5年,经过严酷的统治,日本对沈阳的占领已经稳固,宣传机构开始整顿,报刊进行清理。1937年8月,《奉天公报》停刊,并入《盛京时报》。

 

从照片上看,《奉天公报》的建筑造型是很有特色的,它那个大斜面的构成,使整座建筑跳出了呆板和呆滞。可惜的是,它早已不复存在。在关于它的地理位置介绍中,“大西关大什字街路北”这句话非常没有逻辑性。因为城西的大什字街,最初形成是在小西关,而且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你说它在路北,就把人们弄晕了,因为它无法在“路北”。

 

所以我想,可能是撰此文字者弄乱了概念,是想说报社在大什字街和大西街交汇口的路北,不然没有别的说法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于是我自作主张,在地图上将报社标注在两条路的交汇口处,对与不对,以后能找到资料再说吧。

 

其实,在小鬼子办这张报纸之前,北洋军阀时期,就有过《奉天公报》的,是由当时的奉天省省长公署政务厅编辑、奉天省财政厅发行。每日午前出版,当日分发,但这张报纸没有零售,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社会发行的报纸,它面对的是特定人群和社会团体,主要是行政机关。

 

看着上面那些命令条文,禁不住生出许多感触。那时的奉天,后来的沈阳,那时的奉天,后来的辽宁……沈阳作为一座关外名城,曾经有过的文化痕迹,现在能够展现给后人的,少之又少啊!

 

非常希望这座城市,能够有一张以城市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报纸,而且这张报纸,就以盛京或者奉天命名。

_____

【沧桑大西路】奉天公报馆

我把奉天公报馆的位置放在弧圈中大什字街上方红方的位置上。

平康里已经迁移到北市场,大什字街在这里已经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沧桑大西路】奉天公报馆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小西关大、小什字街都已形成;

大西街上,平康里还在,大西关的大什字街还没有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北洋军阀时期的奉天公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沧桑大西路】奉天公报馆

【沧桑大西路】奉天公报馆

也有广告,呵呵。

_______________

【沧桑大西路】奉天公报馆

 大多为通告和训令。

__________________

【沧桑大西路】奉天公报馆

那时,张作霖在民间有两个绰号:张小个子、张小鬼儿。前者说他没有身高,

后者说他为人处事狡猾。

____________________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