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十一纬路】菜行,菜行

标签:
沈阳十一纬路沈阳大西菜行郑执我只在乎你菜行圈楼 |
分类: 散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6月去鲁美时,在车上特意看了一眼大西菜行地区。和我大年初四来到这里时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尽管我是从青年大街路过,但从百度地图上的进入全景功能一看,基本如此,因为这个全景也是今年6月份拍摄的。至于今天,进入冬季的这里什么模样,还真的不知道了。
想说的是,这里的楼群一旦起来,大西菜行就彻底消失了——其实它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基本消失了。菜行的地标是圈楼,圈楼一改,菜行的风韵就开始消减;而改建后的圈楼一扒,菜行就不再是菜行了。
等金廊楼群一起,目前剩下的半边街市,也很有可能随之而变,变成为这里的公司和富人服务的业态形式为主。这样,南一理发店这个目前菜行最后的痕迹,就不知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了。
现在想起来,菜行值得记住的地方,从南边数起,有儿时最喜欢看的铅笔厂、演过电影和皮影戏的大庆剧场、百姓日杂用品大荟萃的下杂商店,2
圈楼在大东副食接手并进行地下改造时,又挖出了一些死人骨头,这又一次证明了这里曾经是刑场。
一个曾经的刑场,经过岁月的磨砺,人们对它这段历史,已经不再介意。仔细想来,谁到了最后,都是一把骨头和一把灰。想开了,剩下的,就是对老菜行的怀念了。当然,这种怀念不是所有年代人群的,是对它有记忆的这几代人。
这几代人分别经历了日伪时期、短暂的民国时期和中共执政时期。细数一下:伪满时期的建立到逐步扩张,50年代初期的繁荣,60年代初期的阴森,62年后的恢复,文革前两年的大繁荣,文革年代的一片死寂,改开时代的再生,九十年代的纷繁,一直到金廊建设导致它最后的毁灭……
大西菜行不是一个圈楼的概念,甚至不是一条街、一片店了,它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民生和民俗的城市文化符号。圈楼可以被摧毁,店铺可以被推倒,但大西菜行这个文化符号,任何一个财大气粗的开发商,也无法将它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当金廊工程全线告捷且在某一天陷入萧条的时候,人们更会念叨起那个久远的地方:大西菜行。
今年夏天,沈阳籍85后作家郑执,持新作《我只在乎你》从香港回到家乡。他说:“我在沈阳大西菜行长大,虽然现在生活在外地,但身体里总有一块离这儿很近。我开始写这个故事,把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文字。
请看一段这部作品的摘要——
清晨,大西菜行某条狭长的胡同儿中,冯劲一溜儿狂奔。
除了“水往东流”值得商榷、“新中国成立后”不像小说语言外,其它文字还可以。最重要的是,我在《我的大西菜行》系列中,曾经提到菜行三角地一带的血腥殴斗。郑执作品的开篇,便佐证了我对那个年代此地的描述,尽管这已经是文革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