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十一纬路】爱仁诊所·妇婴医院

标签:
沈河区北一经街沈阳文会书院沈阳文会中学沈阳妇婴医院沈阳爱仁诊所 |
分类: 散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婴医院的南墙,是该院一景。即使在冬季,它也不显得十分的阴冷。那虬曲的爬山虎藤蔓顺强而上,由粗渐细的藤条和错落有致的枝杈,将这面墙装点出冬季的韵致。
其实,这些爬山虎的年龄并不大,不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比起它所处的这所院落,它太年轻。这所院落的历史,才是一棵年代久远的藤蔓。它从1933年开始,在岁月的墙体上攀爬,留下了许多辉煌,更留下许多的感慨。
妇婴医院的前身,是文会中学校医院,最初的命名为爱仁诊所。是因于1933年逝世的英国女宣教士米爱仁而命此名的。而诊所的创办者,一说为也是英国宣教士的方瑞玫,一说为方瑞玫的父母。闲人以为,是父母掏钱,女儿操办。
诊所属于英国长老会,初期,仅为文会中学及神学院学生看病,并对贫民免费问诊。那时的爱仁诊所,只有13张病床;40年代初期,诊所进行了第一例剖宫产手术,主刀是院长方瑞玫。方瑞玫,这名字够中国、够传统也够典雅吧?但她确确实实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或维京人的后裔。
1949年,位于小河沿北岸的盛京施医院,被中共接管,那里的医务人员及部分医疗设备,被安排到爱仁,诊所也从这时起,改称医院。1951年,它也被中共接管,易名为沈阳市妇婴保健院。
我记得我小时候,母亲一直叫它为妇婴医院的。保健这两个字,在那个年代太陌生,因为它对于那时的大陆中国人来说,太过奢侈了——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国家,还谈什么保健,太扯了。只有在学校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汉字中还有这么两个字的。
所以那时我们也一直叫它妇婴医院,而且很模糊地认为,能上这里生小孩的家庭,不是一般家庭,因为我们都是在家里出生的。在我已经七、八岁的时候,我家左邻的小三,还是在家里接生的,他的名字文全,还是我母亲给起的呢!那已经是1962年了。这样的记述说明,妇婴医院在我们的眼里,就是接生小孩儿的地方。
1975年夏天一个晚上,我正探亲在沈阳,我的外甥女突然发烧。我姐在上海出差,
我和妹妹一起去的。孩子由我抱着,等到了那里,我的背心已经整件湿透了。这时候我才知道,妇婴医院不仅仅接生孩子。
其实,直到1979年,它才正式被称为妇婴医院。
2011年4月,妇婴医院发出即将搬迁的告示。此后,许多本院医护来到院内南墙下,拍照留念。更有许多市民也到这里留影。有的说,他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现在它要搬家了,留个纪念。
妇婴医院南墙处除了爬山虎,还有一尊母子雕像。这尊雕像以极其个性化的简约线条,勾勒出世间最美好、最无私的情感。这尊雕像和这里的藤蔓一起,将搬迁到新家,让人们在这里看到妇婴医院的昨天。沈阳人都会记得,无数个小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在这里发出。
从大西边门到大南门外,愿这些藤蔓在盛京城南焕发新的生机。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消息说,老妇婴医院原址上,将建起一座豪华大酒店。这我信。大陆中国人,可以没有信仰,可以没有选票,但没有酒店,那可怎么活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的一经二校即为当年文会中学原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老妇婴最具人文意蕴的景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们,留个影吧,我们在这里度过了多少难忘的日夜啊!
小生命什么时候诞生,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有条不紊地迎接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4月25日,一对双胞胎离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妇婴医院搬迁,相关店铺纷纷关门大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见了,北一经街;再见了,文会书院;再见了,神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