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路拾零】马路湾书店(3)

标签:
沈阳中华路马路湾东宇书店东宇集团马路湾新华书店东宇美术馆 |
分类: 散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9年春天,和平大街马路湾一带大路中间的绿化带里,银杏树的枝条上,已经开始结出苞芽。尽管这还不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季节,但春天的感觉已经充溢在这里。
在新华书店的南面,一座27层的大厦拔地而起,在它的一至三层上,一座有着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书店,开业了。开业那天,我没有在现场,但开业后在这里举办的沈阳公益广告展,我却非来不可,因为这里有我哥们儿的作品。这是沈阳日报搞的一次活动,作品均为平面广告。
走进书店店内,一直向里走,经过一座造价60万元的玻璃桥,就是展厅了。那天是沈阳广告人最聚堆的一天,不容易。沈阳广告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合群,你想搞一个联谊活动都很难。但我相信,这一天来这里的沈阳广告人,最感兴趣的不一定是展出的作品,而是展出地点。
东宇图书马路湾店的开业,给沈阳带来的全新的书店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与其说它是一家书店,不如说它是一家会所。它彻底颠覆了新华书店的所有理念和经营架构,对于广告人来说,在思维上,也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今天的孩子们无法理解,那时的新书书店,你看书看得久了,耳边就会响起带着明显的鄙夷与喝斥的催促:不买的看一会儿就行了啊!他们无法理解,书店怎么可以让不买书的人看起来没完?更不能理解,怎么不但随便看,还安装了舒适的座椅?
思维僵化、思路封闭,必然造就出这样体制和这样的书店。
毋须讳言,今天,东宇书店已经走进了历史,它没有和大马路对面的国有书店死扛到底,因为它扛不住了。但它所带来的全新的理念和经营方式,已经在沈阳遍地开花。谁也不会忘记,是东宇书店的出现,才有了北方图书城的匆忙改造,才有了各新华书店的一次次重装……
东宇的衰落,有其内部的体制、用人机制、资金链等诸多问题,更有外部环境、网购兴起等因素的制约。它的兴起和衰落都在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先进的理念和经营方式,也需要——或者说更需要体制和机制的科学,文化和市场的融合以及对市场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资本运营的基础和能力。
有识之士指出:东宇书店的崛起与衰落,体现了中国民营书店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的全新观念、他们的激情、他们的胆识一直领跑中国书店业。而盲目求大、管理能力薄弱、对市场认识的严重失误、决策非理性激情化、过分依赖供应商提供的赊欠作为周转资金等等,同样是阻碍其发展的共同的弊病。
如果东宇当年能够有这样的认识,沈阳书店市场经营的这一段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种记叙。
但1999年的东宇马路湾店非常的乐观,它不可能预见到仅仅几年后,它所潜伏着的问题,就接踵而来。这样,它的五里河店、北行店先后关门大吉,又终于在2006年一个阴冷的冬日,宣告了对沈阳图书市场的全面退出。
有知情者回忆道,巨大的外债,使东宇集团无法立刻停止书店业务。2004年之后,东宇集团把下属所有准备萎缩掉的公司的法人,由集团总裁变更成当时的总经理,逐渐脱离和东宇集团的关系。东宇书店就是依照这个思路,在两年里变更了三个法人。供应商发现,他们已经很难找到任何一个负责人,对他们的债权讨个说法!
东宇书店的会员开始退卡,100元押金的会员卡,只能退4、5元钱。4000多名会员,最后只能在门前的货摊上,选几本破旧的图书。但懊恼之余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合乎依法清算程序的。
东宇书店,这个东宇集团曾经最为靓丽的名片,民营书店的辉煌典范,从此走出了马路湾,走出了中华路,走进沈阳书店历史的书简……
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一篇:【中华路拾零】那座图书馆
后一篇:季建业:洗澡不是洗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