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太原街】东北电影院的钟声

标签:
沈阳太原街东北电影院的钟声轧钢工人父亲太原街大拆迁 |
分类: 散文 |
说到钟声,沈阳人可以感叹老盛京曾经的黄寺钟声,可以去小南关听天主堂的钟声。说到文艺作品,中国大陆的电影有《古刹钟声》、《红石钟声》,苏联戏剧有《克里姆林宫的钟声》……
由于钟声本身的气质很有些贵族,所以东北电影院的钟声无疑使人们对这里高看一眼。
没有去过老东北看电影的朋友,很有些人以为,这里放映电影的预告就是三声钟响,其实不然。是先响一遍铃,几分钟后,场内大灯渐渐收光;这时,银幕前面的纱帘缓缓向两边拉开,与纱帘的拉开同步,三声钟声深沉地响起。
这三声钟响可是有讲究的,是分解和弦1—3—5
网上有小编的文章说,三声钟响源自一个能够发音的盒子,设备引进于德国。开幕钟的声音由一根粗铁管里面长短不一的三根小铁管相互撞击,再由扩音器发散而出的。
机械部分闲人不敢多说话,但说相互撞击,觉得不够严谨,应该是有顺序设计的。
东北电影院的钟声,成为对电影观众的一种诱惑。许多人为了听到这个钟声,而特意到这里来看电影。这钟声对于恋人来说,是一种浪漫,能激发起许多甜蜜的联想;对于孩童,是一种情趣,会增强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更大兴趣;对于成年人,这钟声是一种境界,因为不论音质还是音色,都传递出一种恬淡和深沉。
那钟声不像铃声,它响过之后还有余音,在耳际悠然回荡,在心底悠然回荡。所谓余音袅袅,说的就是它了。
东北电影院的钟声在2003年消失了。
其实在这之前,许多在这里看电影的观众,就已经听不到钟声了。因为它改造了,也切割了,也建了许多小影厅,这样,半个多世纪的钟声,敲响的频次,越来越少了。
还是在1994年,东北电影院突然在大影院外的休息厅里,分割出几个简陋的小影厅,放映朝鲜电影和文革电影。当然,对外宣传叫“怀旧老电影”。那天我正好去太原街,便顺便走进天津街,便看到了售票处电影预告板上写着:《青松岭》、《轧钢工人》。
我买了《轧钢工人》的票。
这是我第一次没有在东北听到放映前的钟声,因为这个小影厅只有几十把折叠椅,随便坐。算上我,大约有十几个人在看。我看了一下影友的年龄,嗯,果然,基本上是五零后,而且我相信,下岗的不会少,毛“左”也肯定会有。
《轧钢工人》是朝鲜主体主义王国的影片,像他们所有当代电影一样,必有插曲,歌颂王国一世的插曲;必有眼泪,被慈父感动的眼泪。这部电影文革中我就看过,再看一是体验当年的心绪,二是听一下朝鲜歌曲中合唱的和声特点。
最后一次在这里看电影是2002年。由于是招待票,所以我特意选择了辽宁作家编剧的电影:《父亲》。我按照影院内的提示,走进了小放映厅,里面空无一人。我坐下来,一直等到放映时间,还是没有开映。我找到服务员,他们说,马上,马上!
《父亲》是写铁西工人下岗再就业的。按那时的说法叫主旋律,按今时的说法叫正能量。作者用自己的才华,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十分感人。
一直到影片结束,整个影厅里,只有我一个人在看。
对了,这部电影开映前,我也没有听到钟声。
从此,我再也没有听到东北电影院的钟声。
东北电影院钟声的消逝,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人们,对老太原街的彻底摧毁,开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年代东北电影院的流动售票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5年的东北电影院,背依太原街,雄踞天津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大陆主旋律影片《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闲人保存的电影票
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