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好街同年岁(23)

标签:
三好街沈阳南湖剧场沈阳文化路濮存昕茶馆 |
分类: 散文 |
1995年2月下旬,也就是金铭广告筹拍的空挡时间,在一个星期天,我领着女儿去了南湖剧场,看电影。
我于1980年在七二一二俱乐部看电影那一年,这里还没有剧场,这里那时什么样子,我还真记不清了,因为那时整个三好街也不是很容易让人记住什么的。但过了1984年就不同了,南湖剧场以颇具现代风格的造型,矗立在三好街和文化路的交汇点上,那时看来,挺拔而俊朗。
影剧院是一个城市中最具艺术气韵的文化符号之一,不论这座城市多大,一旦有了影剧院,它的气质就具有了脱俗的意蕴。同理,一个地区也是如此。有着多所著名高等学府且又多为艺术院校的三好街,如果没有一座影剧院,确实很像一个贵族总是在赴晚宴时不穿夜礼服。
其实也许正是因为这几所院校大都有自己的文化娱乐场所,所以南湖地区多年来缺少影剧院这个文化符号。现在,三好街在它31岁那一年,终于有了影剧院。它意味着三好街已经进入这座城市的主流街区行列。尽管那时候,三好街刚刚通车6年。
我第一次看到南湖剧场时,已经是1987年了。
而我第一次进这里看电影,则是我开篇说到的1995年。三年前,我和女儿在这里看了辽宁省文化艺术界纪念《讲话》50周年的文艺演出。
那时,距“新加坡”桥开建还有几个月的时间,这里看着还十分的开阔。
有资料显示:在放映电影的同时,南湖剧场曾经组织了大型歌剧、交响乐、芭蕾舞等各种演出,很快,它就和中华剧场齐名了。1989年起,南湖剧场收入便超百万。在全国,南湖剧场也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演出经营单位。
1995年的南湖剧场,早已没有了它十年前那样的门庭若市,但也没有沦落到门可罗雀的田地。我和女儿看电影时,上座率至少也有百分之六十。那天上映的是一部非常低劣的情节片,剧场的暖气烧得又不是很好,所以那天所有的观众都很遭罪。
转眼到了这一年的夏季,也正是我准备从广告公司跳槽的时候,沈阳话剧团在南湖剧场演出话剧《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里看话剧。这就是说,算来算去,我一共在这里看过一场电影,一场文艺演出,一场话剧。
2000年,北京人艺携《茶馆》到沈阳巡演,演出地点是南湖剧场。一朋友来电话,问我看不看?我说不看,没有于是之、蓝天野和郑榕的《茶馆》还不如阿庆嫂的春来茶馆!朋友大笑。其实,这次巡演的演员眼下也是如雷贯耳: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
但我怕的就是他们演绎得太像那些国宝了,那就没有意义了,演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创造,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这里变为天幻秀宫时,经常从这里路过,才知道这里改革了。再后来,天幻成了虚幻,每次经过这里,都看到剧场广场前满是停放的车辆,刚开始还以为剧场里有什么大型文化活动,后来才知道,这里成了停车场了。
南湖剧场的衰落,是沈阳整个文化市场衰落的一个缩影。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程度较高,是因为它地处一条正在疯狂扩张的小道——三好街。
你不能指望一个日渐庸俗化的社会,文化会逆势蓬勃发展。
从网上看到的信息说,一家开发公司要盘下这块地,在这里建一座大型数码广场,而且承诺,南湖剧场仍旧保留,就是说,卖货归卖货,还是给剧场留一块地儿的!
也有说,上面已经准备了启动资金,南湖剧场准备借全运会之机,重新激活。
我希望南湖剧场能够存留下来,让三好街这条日渐庸俗的大街,保留一丝文化气息,也给老沈阳人,给在这里长大的70后、80后们,留下一点上世纪南三好街的温馨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建时的南湖剧场。
_________________
看图中左边三好街东面,多么开阔呀!
左边的报亭,右边的售票处,多亲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幻秀宫——南湖剧场
____________________
门庭冷落车马稀
______________
也正经红火过一阵子。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年12月,袁世海、浩亮在南湖剧场,重现原汁原味
《红灯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世海86高龄,浩亮也年近七旬。
演出结束,全体谢幕,文革年代反派人物不许登台谢幕的
铁律彻底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