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传说版本之——三六桥本
(2011-07-15 13:49:14)
标签:
三六桥本文化 |
分类: 红学楼阁 |
旧时真本
三六桥本《红楼梦》的内容,我们无缘得识全貌,所以,只能据见过此本的儿玉达童的点点介绍,作些推测。张琦翔的信中说。
予日语程度。既差,儿玉华语亦不娴熟,恒以粉笔于黑板书写以助语意之不达。彼言及宝玉谓亦入狱,手黑板上书“狴犴”字样,并谓贾芸、小红曾探监,言及宝钗,谓“分娩”“难产”而死;谓湘云适“寡”,与宝玉“结褵”;言及凤姐,谓遭“休弃”;言及探春。谓出嫁“外藩”。言及妙玉,谓沦于“风尘”,等等。
传说的三六桥本《红楼梦》全书40回,张琦翔听到的“传闻如此”。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四亦记载:“三六桥(多)先生言,曾见四十回刊本。”据上述介绍分析,三六桥本当属于甫塘逸士《续阅微草堂笔记》所记的“旧时真本”一类续书。其情节与曹雪芹之《石头记》前80回上的脂评所提示的后40回的线索,大体相符合。这种所谓“旧时真本”,褚德彝在端午桥处见过,启功先生的《记传闻之红楼梦异本事》一文也提及过。
三六桥本《石头记》内容
一九四二年末和一九四三年初,北大举行读书会,我在会上讲了《红楼梦》。我当时正在看《红楼梦》和《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在会上做的就是关于《红楼梦》的报告。内容有:
《红楼梦》的背景、时代、地点、作者、版本等。当时读书会的顾问是日本籍教授(哲学系的)儿玉达童。我报告完了,散会后,儿玉达童找我个别谈话。我们是在讲台边上谈的,有时他还在黑板上写些字。他说:
在我们日本有一个三六桥本的《石头记》,有后三十回,我看过后三十回,内容有:
湘云和宝玉结了婚。(儿玉的汉语不太好,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粉笔字,帮助说明。讲到这里,他写了“结缡”两个字。)
宝钗死于难产。(写了“难产”两字,又写了“分娩”两 字。)
探春远嫁给外藩。(写了嫁“外藩” ,“远嫁,杏元和番”。)
妙玉堕落于风尘。(写了“风尘”两字。风尘在日文中,是妓院的意思。〉
王熙凤被休弃。(写“休弃”两字)
宝玉后来入狱。(写“狴犴”两字。)
小红和贾芸结婚了。(用线连起来,引到“结缡”上。) 他们还去探监,看宝玉。
黛玉的结局没有谈到。
这个本子肯定在日本,不在上海。据当时听的印象,不在图书馆,也不在学校,而在一个民间的研究机关,叫什么“院”。不是正仓院。
儿玉达童
我的杂记
我在读书会上的报告,整理成文字稿,加了一段杂记,写到三六桥本的情况。稿子送给校刊编辑部,杂记被删掉了,其余的登在《北大文学》一九四三年第一期(夏天)上。其中只提到一句话:据儿玉达童说,他看到过三六桥藏的《石头记》,有后三十回。没有讲具体内容。当时不知由于我的笔误还是排错了,文中讲的是后四十回本。但我印象很深,儿玉讲的的确是后三十回本。他没有讲是刊本还是抄本。
孙楷第是亲自听三六桥讲的,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里记了这个本子,但没法介绍内容。前些日子碰到史树青同志,他还问我,我讲三六桥本的事情,是在看到孙楷第的书目之前还是之后。我说,我讲的时候,并不知道孙楷第的书目,是后来才看的。
三六桥与外蒙古独立事件三六桥听上去好像是个地名,其实是个人名。三多(1871-1940),蒙古族人,钟依氏,字六桥,所以叫三六桥,又叫三多戈。属满洲正白旗,北京籍,原来是浙江杭州驻防的旗人。他发迹较早,清光绪二十年(1894)仅二十三岁,就官达二品红顶戴,杭州都护将军,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后任浙江武备学堂总办及督练公所洋务局提调,继为杭州知府,第一标统兼候补道。光绪三十三年(1907)升任民政部参议兼归化成副都统,后历任库伦办事大臣,盛京副都统兼守护大臣等,世袭轻车都尉。1909年10月,清朝朝廷派三多出任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办事大臣。三多为人“年力精壮,好文事,有干练才”,但行事不免操切。他“以俄人谋蒙日亟,力纠积弊”,在外蒙古力行新政,主要是兴办教育,移民实边,开放招垦,编练新军,奏请修建张恰铁路(张家口—恰克图)等,在蒙古国筹建实业调查诸局等机关20多处。1910年(宣统二年)发生喇嘛与库伦大臣的冲突事件。喇嘛因购木料争吵,继而聚众抢劫德义涌木厂,库伦办事大臣三多亲往弹压,拘捕首犯僧人。喇嘛聚集数千人向三多乘舆投石抗捕,并于途中抢回被捕喇嘛。三多责令沙比衙门交出"正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中旬,杭达多尔济一行赶回库伦,密谋宣布外蒙古独立,组成以杭达多尔济为首的临时总理蒙古国务衙门。11月30日,杭达多尔济等人,向清朝驻库伦办事大臣三多提出最后通牒,宣布“将蒙古全土自行保护,定为大蒙古独立帝国,公推哲布尊丹巴为大皇帝,不日登极”,要三多立刻出境。
据史料记载:在农历十月“十四日,三多见蒙人无加害之意始由领事馆雇车数量,逃至恰克图。恰克图署任章京见三多至,再三挽留,不令其去,三多坚执不从,遂乘俄国火车,逃归奉天,旋又逃至天津”。12月16日,库伦独立集团正式宣布成立大蒙古国,以共戴为年号,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皇帝。
辛亥蒙古变,蒙军包围库伦参赞大臣衙门,限三多三日内出境。三多卫队由俄兵搜械解散,行辕由俄兵会同蒙军看管。四日后,由哥萨克骑兵将三多等押解出境,逃至恰克图。恰克图署任章京见三多至,再三挽留。三多这位自小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蒙古人因无限忠于中国政府,严厉反对外蒙古独立,更为反抗沙俄的分裂活动,于是坚决不从蒙方之“再三挽留”,偷乘俄国火车逃至奉天(沈阳)。这时,清朝政府已经消亡,他又奔天津,坐起寓公,暂缓政治避难。
民国元年(1912)以后,三多再来沈阳,管理沈阳故宫和清朝关外三陵(新宾永陵、沈阳福陵和昭陵),由张作霖拨给管陵费用。伪满时去伪新京(长春),溥仪赐宅以居,并出任伪满电气株式会社总裁。伪康德七年(1940)卒,终年六十九岁。三多自幼聪慧,为人慈祥恬淡,且好施济,家教严格,勤于文学,受业于浙江俞曲园(樾)太史,尤以诗词得心太史嫡传而著称。工书法,善隶书,笔法遒劲,海内驰名,憾无书画集问世,在沈阳只见有书题匾额"德古斋"。他在清末任驻蒙古(现在的外蒙古)的边防大臣时,崇尚“兴学科教、改革、修铁路、经商”等,所以他很想修筑一条从张家口到恰克图的铁路,改善落后的交通,把内地先进的知识传播过去。为了这个梦想,他捐出了家里所有的宝物,但最终,铁路没有修成,宝物也就从此下落不明。
因此,在三多收藏的宝物中,有三件宝物最为珍贵。第一件是《西溪梅竹山庄画册》。该画册自嘉庆八年(1803年)奚冈开笔画《梅竹山庄图》始,耗时近百年集结成册,此画册将清朝中晚期的杭州书画名家一网打尽。第二件是纳兰性德的画像。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第三件便是《红楼梦》的后三十回三六桥本。对这个三十回,三多的后人郑先生(郑先生现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都认为这应该就是曹雪芹先生的原作版本。可惜,这个传说中的三六桥本,下落不明,据说在日本某个角落。这个三六桥版的红楼梦中说,贾宝玉最后与史湘云结婚,宝钗死于难产,王熙凤被休,贾芸与小红结婚后义探狱神庙,比民国年间现身的脂砚斋批红楼梦所透露的后30回线索看似相同,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搜一搜三六桥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