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票房突破12亿被批三俗 喜剧片囧到了谁的神经?

标签:
泰囧华语片票房三俗电影文化担当娱乐 |
一部小成本制作的贺岁片黑马《泰囧》自上映之后票房就一路狂飙,近日更是冲破12亿后又朝着《阿凡达》所创造的最高票房攀登。不过“树大招风”,虽然看过的人普遍反响较好,但是却刺痛了另外一些人的神经。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晓苏就认为:“《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电影,低俗、庸俗、媚俗!《泰囧》其实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的两种不良倾向——‘贱下’与 ‘炫富’,所谓‘贱下’,就是拿老百姓开涮,挖苦、讽刺、作贱老百姓。”晓苏还举例:“王宝强饰演的小人物,在整部电影中就是不断地被作贱与嘲笑;电影里面宣扬的全是不良观点,有钱人可以施舍下层人……”
晓苏还觉得:“《泰囧》票房越高,问题越大,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毫无意义,反倒会起负面作用。现在很多人把电影《泰囧》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小投入、大产出的成功范例,我觉得但凡有一点文化担当与文化使命感的知识分子,都不会赞同这样的观点。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使命,还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与欣赏水平。”
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带有艺术性的产品,肯定会面对“众口难调”的现实“囧境”。所以作为一个一直很少走进电影院的人,这次确实是在周围人狂轰滥炸的口碑影响下买了电影票的观众,笔者想说的是:如果有人说他/她不喜欢这部电影,笔者尊重他/她的个人喜好;然而对于一些以文化精英自居的人的评论,却激发了笔者辩论一番的兴趣。
首先说说电影的内容。笔者也承认加上一个妖艳的人妖和一段激烈的“床戏”确实可能是出狱商业目的和喜剧效果的考虑,但是因此说其三俗未免太过。一个向往幸福的底层百姓(王宝),为了给母亲许愿,旅行途中结识富人,进而在富人帮助下,还了母亲的愿(与女明星约会);两个追名逐利的富人(徐朗、高博)在阴谋诡计使尽头破血流后的自我救赎,而与穷人皆大欢喜。这样的故事和片中的爆笑桥段,不仅会满足底层百姓向往幸福的朴素意愿,也可刺激富人内心深处的善良情怀。如何就三俗了呢?
其次说说观影人的取向。一部《泰囧》迄今已经卖了12亿票房,观影人次也非常可观,谁能说如此庞大的观影群体就都是低俗、庸俗、媚俗? 我们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说,文学艺术应当服务于大众嘛。如果上述观影者“欣赏水平偏低”,那哪些人的“欣赏水平偏低”,哪些又是 “欣赏水平偏高”,又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定“欣赏水平”的准则?文学艺术有一个“雅”与“俗”的问题,但“雅”与“俗”由谁来定,本身就是纠缠不清的问题。
而且,今天登大雅之堂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和传奇,其实最初都来自民间和乡野。因此,文化的多元不是当下才有的命题,而是中国和世界共同面对、共同享有的文化场景(当然也可能有“文化冲突”)。当多元文化已开始在本土生根发芽开花时,居然还有人以“欣赏水平的高低”为准把观影者分成个“三六九等”,这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了。
最后说说所谓的“文化担当”。用一顶“文化担当”的大帽子去抹杀一部适合并适应“普罗”大众的片子,除了有些“上纲上线”之外,其实是不知所云。当下中国,《建国大业》那种高歌一曲时提振民心激荡士气的电影,我们需要;《一九四二》那种沉痛凝重时让我们反思的电影,我们也需要;《泰囧》这样在爆笑后可能引起幸福向往的电影,我们同样需要。这不仅是文化多元的需要,也是文化多元本身力量的表征。倘若有“担当”的话,这应该就是徐铮作为一个新晋导演的“文化担当”的部分吧。
总之,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在电影院为这部电影笑过,也为电影里的剧情哭过,走出电影院后也为其做过免费宣传。笔者可能还不属于那个所谓的“文化担当与文化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但是却也不觉得看不看这部电影和笔者的“素质”有什么关系。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晓苏就认为:“《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电影,低俗、庸俗、媚俗!《泰囧》其实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的两种不良倾向——‘贱下’与 ‘炫富’,所谓‘贱下’,就是拿老百姓开涮,挖苦、讽刺、作贱老百姓。”晓苏还举例:“王宝强饰演的小人物,在整部电影中就是不断地被作贱与嘲笑;电影里面宣扬的全是不良观点,有钱人可以施舍下层人……”
晓苏还觉得:“《泰囧》票房越高,问题越大,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毫无意义,反倒会起负面作用。现在很多人把电影《泰囧》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小投入、大产出的成功范例,我觉得但凡有一点文化担当与文化使命感的知识分子,都不会赞同这样的观点。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使命,还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与欣赏水平。”
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带有艺术性的产品,肯定会面对“众口难调”的现实“囧境”。所以作为一个一直很少走进电影院的人,这次确实是在周围人狂轰滥炸的口碑影响下买了电影票的观众,笔者想说的是:如果有人说他/她不喜欢这部电影,笔者尊重他/她的个人喜好;然而对于一些以文化精英自居的人的评论,却激发了笔者辩论一番的兴趣。
首先说说电影的内容。笔者也承认加上一个妖艳的人妖和一段激烈的“床戏”确实可能是出狱商业目的和喜剧效果的考虑,但是因此说其三俗未免太过。一个向往幸福的底层百姓(王宝),为了给母亲许愿,旅行途中结识富人,进而在富人帮助下,还了母亲的愿(与女明星约会);两个追名逐利的富人(徐朗、高博)在阴谋诡计使尽头破血流后的自我救赎,而与穷人皆大欢喜。这样的故事和片中的爆笑桥段,不仅会满足底层百姓向往幸福的朴素意愿,也可刺激富人内心深处的善良情怀。如何就三俗了呢?
其次说说观影人的取向。一部《泰囧》迄今已经卖了12亿票房,观影人次也非常可观,谁能说如此庞大的观影群体就都是低俗、庸俗、媚俗? 我们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说,文学艺术应当服务于大众嘛。如果上述观影者“欣赏水平偏低”,那哪些人的“欣赏水平偏低”,哪些又是 “欣赏水平偏高”,又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定“欣赏水平”的准则?文学艺术有一个“雅”与“俗”的问题,但“雅”与“俗”由谁来定,本身就是纠缠不清的问题。
而且,今天登大雅之堂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和传奇,其实最初都来自民间和乡野。因此,文化的多元不是当下才有的命题,而是中国和世界共同面对、共同享有的文化场景(当然也可能有“文化冲突”)。当多元文化已开始在本土生根发芽开花时,居然还有人以“欣赏水平的高低”为准把观影者分成个“三六九等”,这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了。
最后说说所谓的“文化担当”。用一顶“文化担当”的大帽子去抹杀一部适合并适应“普罗”大众的片子,除了有些“上纲上线”之外,其实是不知所云。当下中国,《建国大业》那种高歌一曲时提振民心激荡士气的电影,我们需要;《一九四二》那种沉痛凝重时让我们反思的电影,我们也需要;《泰囧》这样在爆笑后可能引起幸福向往的电影,我们同样需要。这不仅是文化多元的需要,也是文化多元本身力量的表征。倘若有“担当”的话,这应该就是徐铮作为一个新晋导演的“文化担当”的部分吧。
总之,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在电影院为这部电影笑过,也为电影里的剧情哭过,走出电影院后也为其做过免费宣传。笔者可能还不属于那个所谓的“文化担当与文化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但是却也不觉得看不看这部电影和笔者的“素质”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