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升级变红灯 “史上最严交规”应如何对待?
(2013-01-04 14:09:04)
标签:
史上最严交规黄灯变红灯驾驶安全驾照考试罚款创收 |
分类: 靳观天下 |
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纠结假期”的元旦小长假的浑浑噩噩中,我们一起迎来了2013年,而这一年又被网友称为“这辈子能经历的唯一的由四个不同数字组成的年份”。新年伊始,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又进入我们的生活,这其中反响最强烈的莫过于“史上最严交规”。这年头是一个标签横行的时代,很多日常时间动辄就被加上一些“唬人”的名头。
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其实指的是修订版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新规定对校车、大中型客货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车型驾驶人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提高了记分分值,记分项由38项增加至52项。像酒后驾车、遮挡车牌一次扣12分,闯红灯、不按规定避让校车的一次扣6分。
该规定实施当日,就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评论,例如:黄灯停车造成追尾、按照牛顿定律需提前十五米踩刹车、黄灯升红灯还要黄灯做啥、新交规源于罚款创收思想等等。不过一句话概括,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各自发表立场而已。笔者虽然拿了驾照有几年了,但是屁股还没有坐上自己车的座椅,所以这些规定可以说对笔者“影响不大”。
虽然说“影响不大”,但应该只是直接影响,因为扣分和罚款还暂时到不了笔者身上;但是从一个与城市交通息息相关的市民和一个长远来说的潜在司机而言,间接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笔者还是要从普通市民和潜在司机的视角谈谈对新交规的看法。
首先,作为生活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市民,应该都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交通状况。城市的拥堵从硬件方面来说无非是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城市交通的承载量不足和设计有缺陷等方面,但是从软件方面来看主要就是驾驶人的文明驾驶习惯,当然也包括行人的文明行驶习惯。
前段时间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许多媒体都报道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是说中国路人的特点是凑一堆就可以过马路,和指示灯关系不大,从笔者的经验来看,这种行为对直行车辆的影响还相对较小,但是对左转或者掉头的车辆影响比较大;二是微博上看到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开车横冲直撞的司机对副驾驶座位上的朋友抱怨前面的司机素质如何差,可是这位司机恰恰忽视了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交规希望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来规范车主的驾驶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的初衷确实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状况来说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术安排。此外,笔者前段时间还看报道说今年深圳可能会对行人闯红灯也予以罚款等惩罚,这种措施同时考虑到了行人的文明行驶行为。
其次,作为一个已经拿到驾照的潜在车主,笔者还不知道汽车消费何时能进入自己的生活,不过对于驾驶安全却一直很关注。身边发生的很多悲剧事件真的发人深醒,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别人的故事似乎离自己还是比较遥远,所以往往忽视了危险的存在,可是真要“用悲剧来引发反思”对于社会而言还有一点点可能,对个人而言往往是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
从城市交通而言,不少司机甚至可能包括笔者有时候也会觉得就那么点速度出不了什么事,但是这只是一般情况,对于酒后驾车和闯红灯而言,危险还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既然我们不能从别人的故事中反思,又经不起“用悲剧来验证当初的错误”,那么看起来严格一点的惩罚如果能换来安全也是值得的。
另外就是关于“严厉惩罚型”的政策,我们该如何对待,一些人对于交管部门“罚款创收”的现象的担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笔者也想起了另外一个案例:新加坡是一个非常文明的地方,城市非常干净,但是这种现象却不是自然而来的,而是对于政府对于吐痰等行为严加惩罚的长期结果。一直以来,身边不少人都对这个事件表示过赞许,为什么我们要羡慕别人的干净市容,却不愿承受高额惩罚的后果呢?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从现状来看,新交规刚刚实行,遇到的问题和阻力都会存在,包括黄灯升级为红灯是否合理也需要实际去验证,不同地区利用政策实现罚款创收的情况也需要去防范,但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战略上而言,规范驾驶行为、减少安全事故、保障城市交通的初衷都是应该去执行的。
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其实指的是修订版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新规定对校车、大中型客货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车型驾驶人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提高了记分分值,记分项由38项增加至52项。像酒后驾车、遮挡车牌一次扣12分,闯红灯、不按规定避让校车的一次扣6分。
该规定实施当日,就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评论,例如:黄灯停车造成追尾、按照牛顿定律需提前十五米踩刹车、黄灯升红灯还要黄灯做啥、新交规源于罚款创收思想等等。不过一句话概括,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各自发表立场而已。笔者虽然拿了驾照有几年了,但是屁股还没有坐上自己车的座椅,所以这些规定可以说对笔者“影响不大”。
虽然说“影响不大”,但应该只是直接影响,因为扣分和罚款还暂时到不了笔者身上;但是从一个与城市交通息息相关的市民和一个长远来说的潜在司机而言,间接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笔者还是要从普通市民和潜在司机的视角谈谈对新交规的看法。
首先,作为生活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市民,应该都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交通状况。城市的拥堵从硬件方面来说无非是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城市交通的承载量不足和设计有缺陷等方面,但是从软件方面来看主要就是驾驶人的文明驾驶习惯,当然也包括行人的文明行驶习惯。
前段时间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许多媒体都报道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是说中国路人的特点是凑一堆就可以过马路,和指示灯关系不大,从笔者的经验来看,这种行为对直行车辆的影响还相对较小,但是对左转或者掉头的车辆影响比较大;二是微博上看到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开车横冲直撞的司机对副驾驶座位上的朋友抱怨前面的司机素质如何差,可是这位司机恰恰忽视了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交规希望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来规范车主的驾驶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的初衷确实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状况来说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术安排。此外,笔者前段时间还看报道说今年深圳可能会对行人闯红灯也予以罚款等惩罚,这种措施同时考虑到了行人的文明行驶行为。
其次,作为一个已经拿到驾照的潜在车主,笔者还不知道汽车消费何时能进入自己的生活,不过对于驾驶安全却一直很关注。身边发生的很多悲剧事件真的发人深醒,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别人的故事似乎离自己还是比较遥远,所以往往忽视了危险的存在,可是真要“用悲剧来引发反思”对于社会而言还有一点点可能,对个人而言往往是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
从城市交通而言,不少司机甚至可能包括笔者有时候也会觉得就那么点速度出不了什么事,但是这只是一般情况,对于酒后驾车和闯红灯而言,危险还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既然我们不能从别人的故事中反思,又经不起“用悲剧来验证当初的错误”,那么看起来严格一点的惩罚如果能换来安全也是值得的。
另外就是关于“严厉惩罚型”的政策,我们该如何对待,一些人对于交管部门“罚款创收”的现象的担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笔者也想起了另外一个案例:新加坡是一个非常文明的地方,城市非常干净,但是这种现象却不是自然而来的,而是对于政府对于吐痰等行为严加惩罚的长期结果。一直以来,身边不少人都对这个事件表示过赞许,为什么我们要羡慕别人的干净市容,却不愿承受高额惩罚的后果呢?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从现状来看,新交规刚刚实行,遇到的问题和阻力都会存在,包括黄灯升级为红灯是否合理也需要实际去验证,不同地区利用政策实现罚款创收的情况也需要去防范,但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战略上而言,规范驾驶行为、减少安全事故、保障城市交通的初衷都是应该去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