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人阿紫大型晚会采访著名诗人老巢文化 |
分类: 阿紫大型晚会作品和片花 |
http://www.58com.com/upfiles/News/Images/0804/16/08.jpg
下面是原创中国网记者与著名诗人老巢的现场采访实录
记者: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本次晚会,感谢你对阿紫诗歌的支持
记者:您对阿紫作品的总体印象怎么样?
老巢:说到总体印象,因为这两年我自己在编一本诗歌刊物,读到的诗也比较多,现在的诗人有两种倾向,一种就是把诗写得让人看不懂,纯粹的语言技巧,他们跟自己的生命关系不大,只是为写诗而写诗,把诗写得有学问,写得需要叫人去解析它去破译它,这是一种创作的方向,在学院里面正盛行着,并且还被当成好诗推荐给学生,让人看得感觉有学问有激情,我觉得这违背诗的一个基本的品质,还有一种就是网络上正在流行的一种口语诗,就是所谓的口语写作,他们已经写到了和我们平时说话差不多,甚至是完全一样,我认为这样也是诗的一些品质给流失了,口语可以入诗,但不是说口语就是诗,这样就不需要诗了,那么阿紫呢,在我看来她没有受到这两种思潮的影响,她写的还是一条传统的抒情的道路,应该说是一条比较正宗的诗歌写作的道路,她即不做学问,同时也不追求那种极度的口语去迎合什么,她只是很平静的,或者说很有节制的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她的诗读起来很流畅,不晦色,同时又不口水,这是诗歌最可贵的东西。
记者:您了解阿紫作品以后,觉得阿紫是怎样一个女人?
老巢:我觉得很不容易,就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里面打拼的一个外地人,她一面肯定会有着非常繁重的工作压力,生活的压力,这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每个来到北京的人不管他成功与否,或者目前做得如何,都要面临这个问题,压力始终存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放弃了自己生命中诗意的部分,本来是个诗人,可能都不再写诗了,甚至很多梦想呀,爱情呀,更多的浪漫的,生命中柔软的部分都把它割舍了,因为生活太辛苦,现实太坚硬,我们很容易受伤,所以很自然就把它割舍了,那么对于一个女性,阿紫坚持着这种生命中柔软的部分,我认为当她坚持这样的部分的时候,那么生活对她的伤害可能会比别人来得多,她必须保证自己能够勇敢的承受住,我觉得这点是十分可贵的。
记者:您对今天这种以诗歌为主题的网络大型晚会感觉如何?觉得这样的形式好吗?
老巢:我觉得这是一个尝试,阿紫她有她成功的经验,她已经在网络上举行了很多场个人作品朗诵会,那我对网络基本是不太明白的,不太明白到底这样的晚会是怎样的,所以今天也来了解一下,我一直都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去喜欢诗歌,尽量读到好的诗歌,网络一定是一个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它是比较平民化的,而且基本上是一个公平的平台,那么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怎么样把好的诗歌推出来,今天这样的晚会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不敢说它一定会成功,最起码它存在一种可能性,当今诗歌已经被弄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诗人们写出大量的诗歌,读者们却感觉没有诗可读,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利用网络,并且能够更大程度的发挥网络的优势,比传统形式好得多,像一本诗歌刊物,发行量两万又怎么样,或者更多,我觉得意义不大,对于这十几亿中国人来讲意义不大,一个诗人出一本诗集,最后都送给朋友们看,这种情况下诗歌已经被挤压到一个非常挟小的空间里面,这时候我们就要寻求突破突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我们用阿紫来做个试验,因为她的诗歌在网上已经有一定的号召力,那么就做这样一种尝试,如果可以,后面的人会起来学习她,把更多优秀诗歌通过网络推出,也让读者朋友相信在网上也能读到好的诗歌作品。
记者:我也希望这种形式能够成功。
记者:送一些祝福给阿紫吧。
老巢:希望阿紫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让她生命中诗意的部分更好的与她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样互相不隔离,能够对抗这种外部的很强硬的压力,拥有绶冲部分,这样她会活得越来越滋润,越来越诗意。
老巢:
当代著名诗人。诗歌月刊执行主编出版诗集《风行大地》《老巢短诗选》编导影视作品《永远的红烛》、《张乐平与三毛》《启功先生》《最后的先行者》等获得政府
“星光奖”最近拍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画家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