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首 语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伴随着课改的脚步,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终于被我们选编成册,和大家见面了。
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其一,它架起了全县中、小学相互沟通的桥梁。在今天汹涌澎湃的课改大潮中,我县教体局带领全县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大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全县教师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参与课改,一个“以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为中心,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周前备课、课前说课、上课听课、课后评课和反思”的卢氏校本教研新格局已经形成。此书的印发,可谓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便于城乡交流,南北借鉴,因此,我们为此书的桥梁作用而感欣慰。
其二、为全县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打开此书,你会感到一股碧水绿树间的乡士气息扑面而来。一篇篇发自肺腑的《教育叙事》,似万花璀璨,如七彩云岚,带着山区教师的淳朴与智慧,读来令人陶醉。在这里,你能目睹到学校管理者的运筹谋略,严谨的制度下不乏人文精神;在这里,你能体察到班主任的细微艰辛,博爱的精神化作为珍珠与甘霖;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教师的机智坚韧,熹微的晨光和黑色的夜幕记载着他们矫健的身影;在这里,你能倾听到学生的童稚天真,无涯的蓝天和幽静的校园铭刻着他们成长的脚印……这里有中、老年教师的深广阅历,这里有青年教师的锐意创新,课堂上下、学校内外,“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这儿迸发出绚丽的火花,教育因生活而精彩,因技巧而富有价值,教师渴望永远做有价值的教育。因此,我们为此书能展示广大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思想轨迹而高兴。
其三,为全县教师“教育叙事”的撰写提供了鲜活的例子。“教育叙事”是新课标理念下倡导的新生事物,它以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可以是知识的积累和教法的归类,也可以是灵感的捕捉和瞬时的感悟,出之于心,发乎于声,真情实感,文不饰非,或记叙描写、或抒情议论,文体不限,任意挥洒。书中有许多美文佳作,有的以曲折故事而间接抒情,有的以精辟论述而饱含哲理:“严师出高徒”、“润物细无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一系列传统的精品在这儿得以升华。这对引领全县教师更好地写好“教育叙事”,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效果。因此,我们为此书在“教育叙事”的写作方法上能为全县教师做点贡献而深感荣幸。
当然,在选编该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个别乡、校所选送的文章不符合格式要求,字型不是宋体5号、添加封面而内容无题、题下乱署名称和时间;二是有些稿件在基层没有很好地进行校对,错、漏字现象时有所现,有的甚至语不连贯,病句较多;三是有些稿件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无真情实感,属无病呻吟;四是有此稿件涉面太大,难以驾驭,结构庞杂,变成了论文而非“教育叙事”,这无疑会成为教师的一种负担。为使今后能把该项工作做得更好,使《教育叙事专集》能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轻奇兵”,特一并提出,敬请见谅。
在今天浩瀚如海的新课改专集中,我们所选编的这本集子虽然像一滴水那样渺小孱弱,但也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给山区教育的春天增加了一丝绿意;我们教师的作品虽不是警世名篇,但却真正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声,希望这个栏目能成为山区教育的一块园地,能得到全县教师更多的播种和浇水,我们坚信,在新课改这束灿烂的阳光下,这块园地里一定能长出更多的绿叶和鲜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选编的时间紧迫和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请全县教师勿咎赐教。
本书得益于教体局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县教师的积极供稿和各乡、校领导的认真筛选,在此一并感谢!
写于 二00五年三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