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因此我们在传福音的路上经常会遇见佛教徒,在与他们交锋时,我们会遇到极大的拦阻。他们非常执迷于自己的教义,既深受其害,又自得其乐。每每遇见顽固的佛教徒,基督依然让我去爱他们,可如何将耶稣基督真理的福音传给他们呢?
与佛教徒的交锋,基本集中在思想教义和属灵两方面。在思想层面上,基督徒不能过于简单化,我们需要对佛教有所了解,将基督教与佛教相比较,引起佛教徒的深度思考。
另一方面,在属灵层面上,基督徒一定要知道与佛教徒交锋涉及到激烈的属灵争战。魔鬼会千方百计拦阻原属于他的俘虏逃脱,会使用各种手段恐吓欺骗佛教徒。仇敌会蒙蔽佛教徒的心,堵住他们的耳,遮住他们的眼,使他们听不进神的道,看不见神的作为,甚至不给我们传福音的机会。因此我们务必我们要迫切为他们祷告,求神捆绑撒旦作为!除去佛教徒心中各样拦阻认识神的自高之事!求神攻破撒旦在佛教徒生命中设立的营垒!使他们的心意归在基督名下!求耶稣基督福音真理的光照近他们黑暗空虚的灵魂深处!
在基本教义上,我们和佛教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话:
一、无神还是有神
佛的本意是“觉悟者”,它强调的是一种智慧,强调“自觉”,从根本上来说,佛教属无神论。所谓“众生皆有佛性”是一种“佛在我心中,我就是佛”的无神论思想。至于寺庙的各种泥菩萨,是后人根据自己的形象造的各种假偶像。真正对佛教了解很深的人也会告诉你“佛本无相”,“心外无物”。
而基督教的神是创造宇宙天地万有的神,是独一的又真又活的神。“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20)
佛教的创造观是“一切皆唯心所造”,试问,宇宙中有多少奥秘人类到现在依然困惑,人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显得是多么渺小,而万物又怎么会是由人的意念,由人的心所造呢?人最大的觉悟应该是看到人的不义,人的微不足道,人的受造何等有限!
二、复杂神秘矛盾还是简单明了合一
佛教的教理、教条极其繁多,佛教讲究“坐禅论道”,每一代每个高僧都强调自己的见解,没有统一标准,讲究“悟性”。加上佛教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师徒私相授受”等,更是让佛教充满了神秘和玄妙,让佛教信徒穷其一生去追求,到头来还是摸不着头脑。
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共66卷,并且是完备的启示。《圣经》最末尾写道:“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树,删去他的份。”(启示录22:18)
基督教强调的是神的启示,而佛教强调的更多是人的智慧。《圣经》基于历史事实,其教导也是通俗易懂,因为神的本意就是让他的子民明白。而众多的《佛经》文字苦涩难懂,很多佛教法师诵读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懂的梵文,其教义本身就将其追随者推到一种神秘主义的不可知中去,对人实在毫无益处。
在佛教众多教义中,充满了自相矛盾的地方。如一方面叫人“念佛就好”,人人可成佛,另一方面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既说“要有真心”,又说“众人无真心”;既强调“不立文字”、“不可说”,但所立的文字以及说的教理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还要多得多等等。
《圣经》66卷书,历经1500多年,在圣灵的默示下经30余位作者完成,但先后合一,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就如一位作者写成,《圣经》本身就证明它的真正作者是神自己。
三、知罪的捆绑还是赦罪的平安
佛教有很多清规戒律,佛教徒常常在律法面前知罪,而罪之因果报应,让人恐惧、深恶痛绝,却又摆脱不了,因此要常常“自照”,远避人群出世修行。可究竟有多大的果效呢?
神在《圣经》中告诉我们,“律法是叫人死,唯有神叫人活”,律法只能让我们知罪,却没有办法让我们脱离罪的捆绑,也解决不了罪的问题。历史上很多道德品格极高的伟大圣贤人士,在认识到肉体本性中强大的罪的权势时,只能发出如使徒保罗同样的呼声:“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取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7:18-24)
基督徒靠着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罪的捆绑和辖制,也只有神能赦免我们的罪,耶稣基督为我们作了永远的挽回祭。“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1:9)神赐给基督徒的是赦罪后的平安,就不必像佛教徒那样整天紧张“自照”,因为我们不再是罪的奴仆!
佛教徒企图通过苦修来消除自身的欲望去达到极乐世界,实在是很可怜,也会白白吃很多苦头,因为人的义在神看来只不过是污秽的外衣不值一提。而基督徒得到永远的生命,进入天堂的福分是靠神的恩典,神的怜悯。“你们得救是本恩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以弗所书2:8)
《圣经》中对清规戒律有这样的一段描述,“那些不可拿、不可偿、不可摸等类的规条,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导的,说到这一切,正用的时候就都败坏了。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歌罗西书2:23)
四、冷漠还是爱
佛教看透人生无常,人间冷暖,而选择离弃人道,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来苦修求解脱。在对待人际关系上,佛教的“六轮观”更看重的是角色的责任,而不是爱。由于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因“恶缘”或“善缘”不定、未知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佛教徒会显得很冷漠,对人也会很提防。由于佛教徒的人生价值观的消极悲观,自以为看破红尘,高人一筹,却失去了神本来要赐给人生命的美意!佛教徒常常要日念“无常、苦、空、无我”,日子久了就必厌世,甚至会轻生,肉体和灵性都走向了死亡的道路。
基督教的核心是爱,爱是一切律法的总纲,神希望我们爱神爱人,让我们进入到共同体中享受神的爱以及肢体之间相互的爱。人生固然有苦难,但神赐给我们能力去胜过苦难,在苦难中仍然有大喜乐!在苦难中越来越有基督的性情!
最后,我们在面对佛教徒时,他们常会谈到佛的“包容”,会攻击基督教的排他性和独一性。认为佛既然承认耶稣是神,为什么耶稣不能接受佛也是神。基督徒对人是无限包容的,耶稣教导我们“爱我们的仇敌,为逼迫我们的祷告。”但基督徒是一定不能接受假神。对假神的排斥就如真币一定要排斥假币一样,而假币肯定是承认真币的;真货一定会打假货,假货不会打真货,其道理一样!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谈论的话题可能在面对佛教徒时,就会如“濠梁对话”中的庄子与他的朋友所谈到的知鱼之乐一样。庄子与朋友们在河边漫步,庄子说:“看,鱼儿多快乐!”庄子的朋友反击:“你又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庄子回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因此,我们在与佛教徒交锋对话时,一定要在内心祷告,求神来动工!我们做的只是撒种的工作,或作浇灌的工作,但唯有神才能让他生长!而且也只有祷告才能拦阻仇敌的诡计!
愿基督赐给我们智慧、言语、能力、爱心,把福音传给每一个我们身边的佛教徒!赞美荣耀归给至高神!
与佛教徒的交锋,基本集中在思想教义和属灵两方面。在思想层面上,基督徒不能过于简单化,我们需要对佛教有所了解,将基督教与佛教相比较,引起佛教徒的深度思考。
另一方面,在属灵层面上,基督徒一定要知道与佛教徒交锋涉及到激烈的属灵争战。魔鬼会千方百计拦阻原属于他的俘虏逃脱,会使用各种手段恐吓欺骗佛教徒。仇敌会蒙蔽佛教徒的心,堵住他们的耳,遮住他们的眼,使他们听不进神的道,看不见神的作为,甚至不给我们传福音的机会。因此我们务必我们要迫切为他们祷告,求神捆绑撒旦作为!除去佛教徒心中各样拦阻认识神的自高之事!求神攻破撒旦在佛教徒生命中设立的营垒!使他们的心意归在基督名下!求耶稣基督福音真理的光照近他们黑暗空虚的灵魂深处!
在基本教义上,我们和佛教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话:
一、无神还是有神
佛的本意是“觉悟者”,它强调的是一种智慧,强调“自觉”,从根本上来说,佛教属无神论。所谓“众生皆有佛性”是一种“佛在我心中,我就是佛”的无神论思想。至于寺庙的各种泥菩萨,是后人根据自己的形象造的各种假偶像。真正对佛教了解很深的人也会告诉你“佛本无相”,“心外无物”。
而基督教的神是创造宇宙天地万有的神,是独一的又真又活的神。“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20)
佛教的创造观是“一切皆唯心所造”,试问,宇宙中有多少奥秘人类到现在依然困惑,人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显得是多么渺小,而万物又怎么会是由人的意念,由人的心所造呢?人最大的觉悟应该是看到人的不义,人的微不足道,人的受造何等有限!
二、复杂神秘矛盾还是简单明了合一
佛教的教理、教条极其繁多,佛教讲究“坐禅论道”,每一代每个高僧都强调自己的见解,没有统一标准,讲究“悟性”。加上佛教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师徒私相授受”等,更是让佛教充满了神秘和玄妙,让佛教信徒穷其一生去追求,到头来还是摸不着头脑。
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共66卷,并且是完备的启示。《圣经》最末尾写道:“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树,删去他的份。”(启示录22:18)
基督教强调的是神的启示,而佛教强调的更多是人的智慧。《圣经》基于历史事实,其教导也是通俗易懂,因为神的本意就是让他的子民明白。而众多的《佛经》文字苦涩难懂,很多佛教法师诵读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懂的梵文,其教义本身就将其追随者推到一种神秘主义的不可知中去,对人实在毫无益处。
在佛教众多教义中,充满了自相矛盾的地方。如一方面叫人“念佛就好”,人人可成佛,另一方面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既说“要有真心”,又说“众人无真心”;既强调“不立文字”、“不可说”,但所立的文字以及说的教理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还要多得多等等。
《圣经》66卷书,历经1500多年,在圣灵的默示下经30余位作者完成,但先后合一,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就如一位作者写成,《圣经》本身就证明它的真正作者是神自己。
三、知罪的捆绑还是赦罪的平安
佛教有很多清规戒律,佛教徒常常在律法面前知罪,而罪之因果报应,让人恐惧、深恶痛绝,却又摆脱不了,因此要常常“自照”,远避人群出世修行。可究竟有多大的果效呢?
神在《圣经》中告诉我们,“律法是叫人死,唯有神叫人活”,律法只能让我们知罪,却没有办法让我们脱离罪的捆绑,也解决不了罪的问题。历史上很多道德品格极高的伟大圣贤人士,在认识到肉体本性中强大的罪的权势时,只能发出如使徒保罗同样的呼声:“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取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7:18-24)
基督徒靠着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罪的捆绑和辖制,也只有神能赦免我们的罪,耶稣基督为我们作了永远的挽回祭。“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1:9)神赐给基督徒的是赦罪后的平安,就不必像佛教徒那样整天紧张“自照”,因为我们不再是罪的奴仆!
佛教徒企图通过苦修来消除自身的欲望去达到极乐世界,实在是很可怜,也会白白吃很多苦头,因为人的义在神看来只不过是污秽的外衣不值一提。而基督徒得到永远的生命,进入天堂的福分是靠神的恩典,神的怜悯。“你们得救是本恩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以弗所书2:8)
《圣经》中对清规戒律有这样的一段描述,“那些不可拿、不可偿、不可摸等类的规条,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导的,说到这一切,正用的时候就都败坏了。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歌罗西书2:23)
四、冷漠还是爱
佛教看透人生无常,人间冷暖,而选择离弃人道,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来苦修求解脱。在对待人际关系上,佛教的“六轮观”更看重的是角色的责任,而不是爱。由于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因“恶缘”或“善缘”不定、未知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佛教徒会显得很冷漠,对人也会很提防。由于佛教徒的人生价值观的消极悲观,自以为看破红尘,高人一筹,却失去了神本来要赐给人生命的美意!佛教徒常常要日念“无常、苦、空、无我”,日子久了就必厌世,甚至会轻生,肉体和灵性都走向了死亡的道路。
基督教的核心是爱,爱是一切律法的总纲,神希望我们爱神爱人,让我们进入到共同体中享受神的爱以及肢体之间相互的爱。人生固然有苦难,但神赐给我们能力去胜过苦难,在苦难中仍然有大喜乐!在苦难中越来越有基督的性情!
最后,我们在面对佛教徒时,他们常会谈到佛的“包容”,会攻击基督教的排他性和独一性。认为佛既然承认耶稣是神,为什么耶稣不能接受佛也是神。基督徒对人是无限包容的,耶稣教导我们“爱我们的仇敌,为逼迫我们的祷告。”但基督徒是一定不能接受假神。对假神的排斥就如真币一定要排斥假币一样,而假币肯定是承认真币的;真货一定会打假货,假货不会打真货,其道理一样!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谈论的话题可能在面对佛教徒时,就会如“濠梁对话”中的庄子与他的朋友所谈到的知鱼之乐一样。庄子与朋友们在河边漫步,庄子说:“看,鱼儿多快乐!”庄子的朋友反击:“你又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庄子回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因此,我们在与佛教徒交锋对话时,一定要在内心祷告,求神来动工!我们做的只是撒种的工作,或作浇灌的工作,但唯有神才能让他生长!而且也只有祷告才能拦阻仇敌的诡计!
愿基督赐给我们智慧、言语、能力、爱心,把福音传给每一个我们身边的佛教徒!赞美荣耀归给至高神!

前一篇:问世间“癌”为何物?
后一篇:回归宇宙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