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佛教生死观

(2011-12-26 00:25:56)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人开示
原文地址:佛教生死观作者:泽绒洛吾堪布

 

很多人为了生存,一直忙碌,但不知忙了什么。而忙碌使我们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为死亡做准备。有人不爱听到死亡这个词;有人觉得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可以这样讲,如果能提前做好准备,把修行的基础打好,一切预备妥当,那么死亡真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但对毫无准备的凡人而言,死亡确是一种威胁,它与我们的生活寸步不离,会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来到身边,非常的突然和直接,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去面对生死无常。可以说,每个生命都早晚要与死亡碰面,这是生命中的必然,不容我们回避和逃避,我们应该勇于去面对现实,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如果能顺其自然,我们就会得到大自由,可以借用大自然本能,在这个时空中来去自如、随心所欲地畅游。但如果缺乏平衡的无我智慧,则无法自如地运用。所谓顺其自然,就是顺着因果规律,顺着自然改变自己的固执、妄想和执着心,让自己从中获得自由。如果真能顺于自然流动于时空中,一切时间和空间就溶化于本性无思无念中,我们将会得到生死自由。人若有智慧则会不失衡,就像司机熟悉开车一样,不快不慢,速度正常。失衡好比缺乏经验的司机,如果跑得太快,就会超速或被罚款,若跑得慢则对车不好或耽误办事。保持平很,才是顺其自然。人们不爱听死亡是因为心里不接受,不敢面对现实。死亡无处不在,随时到来,没什么可逃避的。这个平衡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

 

幸运的是,我在康定时得以拜见仁很多大德,并和他们探讨了很多关于生死的问题。从中领悟到,生死本为一体,我们所经历的生死只是个过程,不停歇地演变。生本来就是死的因素,死也是另外一种生的开始,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称之为轮回。生死时刻处于变化当中,时刻都在新生与消亡的状态中,这就是人生。我们的人生如戏,不知这戏何时剧终,也不知自己在剧中扮演的角色,一切皆由不得自己做主。

佛不畏死亡是因为他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知道如何顺其自然;众生不怕死亡是因为无知者无畏,不懂死亡,不懂无常,造就了无知的胆大无畏。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但目前还年轻力壮,健康无病,离死亡很远。人必死无疑,死期不定,也许明天,也许当下就是死期,没有固定的规律说一定要老了之后才死。人们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结束现在的所有感觉,但不知这一天何时到来,因此不做任何准备,导致感到死亡的突然。其实死亡并不突然,如果事先知道它随时会来,我们随时会面临另外一个世界,因而有随时准备面对现实的心,那么这一切将会变得很放松而自然。

有人认为佛教用死亡来威胁他人。其实,这不是威胁而是为了提醒人家,是为了让人做好准备。若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临突然性的死亡,你会冲动、着急、不自在,那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修行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一问题。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其实在一生中,没有比解决死亡问题更重要的事了。若真能解决其问题,一切痛苦、畏惧、烦恼将会结束,就能获得大自由。人自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逃避死亡,譬如:生病了去医院看病,肚子饿了吃饭,被人追杀逃命,冷了多加衣服,都是为了活命。

人们怕死是因为我们原本的希望是活下去,我们对死亡不熟悉、不了解,因而面对它时感到不自在、冲动和着急的感觉,导致对中阴的恐惧。如果我们对它有所研究和认识,提前有所准备,我们的心就会得到平静,一切情况也会转变。那一时刻,可以在时空当中,观赏无数精彩的世界。我们只会口说无常,但不去熟悉无常,其实无常无处不在,时刻都在变化当中,所以无论你有再年轻的美貌,再健康的身躯,再大的权力,再多的金钱,最后还是会归于死亡的轨道。这是早晚的事。所谓智慧,不一定要懂得很多文化、知识,懂得很多知识对实修未必有用,也许它还会造成智慧的障碍。智慧不是在理论上学或说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佛陀云:“诸行无常,人必死无疑,死期不定,死因众多,死法不一,死时除了佛法,别无依处。”我觉得他说的很客观,很现实,极具哲学。

凡人执着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概念,无法摆脱时空。因执著于现在,所以造就了过去和未来。从凡人的时间概念而言,一切过去皆可称为“死”,当下的这一刻为生,明后天为将要生。新的产生,旧的消亡,不可能留在新生的位置,这是时间的规律。生死时刻都在变化,从未停留,只是我们自己尚未感觉到。一般人们只有在自己的身体发生大的变故,五脏六腑有强烈变化和反应时,才意识到这世上还有死亡。其实死亡时刻存在,我们时刻都在生死中变化。只不过等到了我们所谓的死亡时,认识可能更明显、感觉更强烈而已。这个大变迁使我们感知到死亡的痛,苦、畏惧、悲伤和孤独,导致死亡对人们的冲击震撼非常强烈。在经历剧烈的痛苦、畏惧后,我们又将之前的一切忽略掉了。

就是因为忘记了过去,也无法预知将来,这中间被称为中阴。之所以称为阴间,是因为人生活在阳间,无法感知那个世界,也因此对中阴有着深深的恐惧和陌生感。人之所以惧畏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的过程,不了解死后会怎样。如果对死亡有些许认识、研究的修行人,是不会有冲动、焦躁、畏惧、孤独感的,我们称其为大德。人就是因为冲动、焦躁、畏惧,导致中阴的变迁与痛苦,越冲动、焦急,中阴现象就会变得越迅速和不自在。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懂得如何处于冷静、稳重、从容、顺其自然的状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就是禅修,是为了让我们能安详的面对死亡,随顺大自然及自然的本能,享受时空界的安乐、幸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