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词典之一

(2009-06-02 18:37:59)
标签:

哲理

爱情

甘露

爱心

小猫

西藏

教育

分类: 丁真俄色活佛讲经记录

 

    心灵词典之

 

心灵词典之一

 

(心灵工具书/送你一掬甘露水/365天的养心甘露/心灵甘露)
(摘录及整理自"宝库法")

 

                                 丁真俄色仁波切

 

潜能
  每一个生命遇到不同的条件会发展为相应的现象,这说明每一个生命都有无穷尽的力量,只要我们真正相信,都可以成功。只是我们被有限的因缘条件阻碍着我们的思想,总认为只能如此。我们的勇气不够,我们惯于屈从。我们老想就这样吧,就应该是这样,不能去越过某一点,把生命和事情看成有限,不去超越,不给自己机会,老认为我只能这样。其实给不给自己机会的权力就在自己,不给也能发展成某个状况,但给的话我们会有无穷尽的前景,因为我们本身就具备这样的能量。

                            随波逐流
  人的观点很容易改变,不是说观点不能改变,但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主要思想,这很重要。往往,我们看到一群人聊天就过去听听,然后跟着应和,什么社会黑暗、领导不好;过几天听另外一些人说现在法律很严、法网恢恢,自己的观点就跟着变了,又开始觉得天下大白了,这样很容易变成了随波逐流。我们还是尽可能要让自己有一个主要的观点,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

  但是外在的东西可以作为参考,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这样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会比较开阔,偏见少,不绝对化,比较平衡,没有成见的去看社会。

                              旷达
  什么是旷达呢?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对任何事情永远都抱着理解的态度去看,完全站在不同的角度。如果只站在某一个角度,而且加强这个角度的执著,并且确定它,会变成一种顽固。这种顽固的看法形成以后给别人的感觉是僵硬的、难以接受的、不缓和的、无法理解的,这样的人很难与别人相处,原因就是缺乏了旷达。

  没有烦恼、具备大慈悲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会很旷达,这样的特质很容易让别人接受,让别人感到和蔼可亲。换句话说,具备了旷达之心,才会有大慈悲,也会没有烦恼。

                               爱心
  真正的爱心体现在行为上,而不只是言语的方式,哪怕是一个表情,一个细微的手势,都表现了爱心的态度。爱心没有拒绝、回避、恐惧,而能让人感到抚慰。比如一个病人,或是一个穷苦的人、一个肮脏衣衫槛楼的人,并不会说他很脏、手上病菌很多就千万别和他握手。有时不用说太多话,就算是一个眼神都可以让别人感到安慰,看着对方的眼神就能给他很大的帮助和鼓励,让他感到在这世界上并不孤独,并没有被放弃,这都是爱的体会。

  如果对一个病人或者很脆弱的人来说,我只是高高在上的,好像不能接触,那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所谓的爱心就像用绸缎包裹的宝物放在别人碰不到的高处,像富人的珍宝放在保险箱中,直到年华苍老自己也没用过、别人也没看过,一辈子就放着;又或是像长在悬崖上的果树,每年硕果累累,可是对谁都没有利益。这样的爱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宽容
  不同的人可以看到的不同,本身没有接受、拒绝或否定,这些都没有。事物本身都展现着自然原始的状态,只要有作用就可以被看作不同。就像水一样,人类看水,是可以止渴、洗涤的东西,而鱼当水是家、可以在里面自由生活。我们不能要求鱼一定把水看成饮料,相反也不能要求人类把它看成家和生存的环境。宽容其实就是这样。

  我们甚少给自己一个宽容的立足点,只是坚持着自己一个很狭小的观点,坚持着自己狭窄思想和个人观点,坚持这个狭小的观点我某一天会疯掉。因为要接触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观点在冲突,如果不宽泛一点的话自己的观点会受到打击,受到挫折,有可能最后变成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还是错的,再也找不出自己的观点来。直到遇到人生挫折,突然的改变所面临的选择给我们极大的压力,我们才不得不选择宽容,不得不从狭窄的思想和个人的观点里走出来。

                            无欲无求
  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什么是无欲无求。如果按一般人的习惯去理解无欲无求,石头或木头就成了最高境界了!在我面前的杯子就是最高境界的,我们都不如这杯子,因为它无欲无求,它从来没求过我向里面加水,也从来没要求我把它放在什么样的桌子上,我可以把它放在价值连城的雕花桌子上,也可以把它丢在垃圾堆上,都可以,它从来没有要求什么。

  真正的无欲无求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平衡的态度,不过于向往,不过于索求,不过于拒绝又不过于接受,只是坦然的面对,对一切存在的不拒绝,对不存在的不刻意追求,这就是无欲无求。

                           患得患失
  我们过于患得患失,永远抱着这样的态度,经常和拥有的东西较劲,因此经常受到挫折。有个故事:一小只猫,它的朋友对它说“你能抓到自己的尾巴的话,就能抓到幸福和快乐了。”于是小猫每天试着去抓,可都不行。一天它伤心的问妈妈“是不是我这一辈子都得不到快乐和幸福? ”妈妈问“为什么呢?”小猫说“我一直抓不到自己的尾巴。”妈妈笑道:“为什么一定要抓住它呢?你向前走快乐和幸福不就会跟着你嘛? ”

  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我们不一定要抓住快乐,而快乐随处存在,快乐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可我们非要和已经拥有的东西较劲,非要抓在手里,因此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我们感受不到它,因为我们在和它较劲。过自己的生活,向前走,做该做的事情,快乐幸福自然存在,不需要非得抓住它,就像小猫的尾巴一样,它就在我们身上,就在当下,可是抓不到。

                              盲从
  现在是个机械化的时代、广告的时代,大家都很迷惑,只看重宣传出来的东西。因此形成了市场化,不管东西如何,市场的状态是看谁最能炫耀谁就能得到青睐,变成大家都只会说自己是最优秀的。现在的广告爱夸大其词,什么药都说成能起死回生的,一开始人们可能认为是骗局,可看了几百遍、几千遍后就开始信了,这就是盲从。人很容易受影响,就算刚开始是拒绝者,可电视广播每天不断的说,人们不断的听,后来也接受和支持了,多可悲呀!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被改变了,自认为有主见、有自知之明的一个人就这样被改变了。

                            免疫/障碍
  很多人做事情没有耐心,要求极多,不符合要求的就不是他要接触的人和事物,就不满意,因此适合在社会上生活的机会很少。这样子要求太多了,就像一个没有免疫力的人,和他接触的人要绝对健康,必须连感冒都没有,连细菌都没有,有一点细菌病毒的人都不适合接触,所处的空间必须是无菌的,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出了这个门就马上受到伤害,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外在的原因吗?不是,而是自己本身过多的条件障碍才使你变成这样。

流行
  我们有一个大钻戒,我们知道它的价值,因为我们对钻石很熟悉,知道钻石和玻璃不同,可如果我们对钻石毫无认识的话就很难了。比如对西藏人说这是钻戒,他会说这不就是玻璃嘛?但如果给西藏人看一个大的黄金戒指上面镶着一个天珠,他一看就觉得不得了。

  只有我们具备一样事物时候才会真正理解它,真正有对它的认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这东西流行,流行就是大家公认的贵重,没有别人的认同,就算你认为再好也没有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师父谈意识
后一篇:心灵词典之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