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选自《坛经》第二般若品(1)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又向惠能大师请教。惠能大师登上宝座后,告诉大家:“请诸位摒弃一切杂念,用清静之心,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然后又说:“善知识!觉悟佛道的般若智慧,是人人本来就具有的;只是因为被无明妄想所迷惑,不能够自己体悟自性。他们只有借助于德高道深的悟性更高的人来指教和开导见性之法。应该知道,无论是愚迷无知之人,还是富有智慧之人,他们所具足的佛性本来并没有差别呀!只是因为迷悟的不一样,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区别。我现在要向诸位宣讲的大智慧到彼岸的法门,是使你们都获得般若之智。请大家专心听我为你们讲说。”
善知识,世人只知道每天口头上念诵般若,但并不知道般若智慧就在自己的本性之中,这就如同每天念诵食物的名称而不能充饥饱腹一样。只是在口中说“空”,那就是经历万劫那么长的时间,也不会明心见性的,那终究是毫无益处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议成汉语,就是“大智慧到彼岸”。这必须从心上去修行,而不只是口头念诵而已。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念诵,而心不修习践行,那就如同虚幻的假象,如同朝露,闪电般变化易逝。如果口头念诵,心也修行,那么心心相应,机缘时至,既能见自本性。我们的自性本心就是佛呀!离开自性本心,就没有叫做佛的了,因而佛要向自己的心中求,不要向心外求。什么叫做摩诃?摩诃就是大。本心广大,就如同虚空一样,漫无边际,没有呈方或圆,或大或小的形状,也没有或青或黄,或红或白的颜色,也没有或上或下的方位,也没有或长或短的尺度,也没有或愤怒或欢喜的情感,也没有或是或非,或善或恶的道德标准,没有或头或尾的尊卑区分。十方诸佛国土,等同于虚空境界。世人的妙真如性,本来就是空寂,没有其他的任何一法再可以获得的了。这自我本性的空寂,也是如此啊!
解读
念佛。无自性真佛,佛号之意念,无从而生。无意念,口不能发佛号之音声。佛号是真如自性所生,心外之法,不是真如本有心生之法,皆为幻有。《心经》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有为法,为尘念。意念,声音,均为自性真如的障碍物。佛法去障复明。当即见性,口念是妄,彻悟本来佛性是真佛。口念之佛号是真佛意念之声音,原是法相之幻。自佛真空无物,犹如虚空,遍十方界,虚空包罗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生生息息,周而复始,无一气色。万象与真空同合一体,永恒不变,只有自性能与真空合体同恒,历劫常存,永无生灭。真如自性亦复如是。妙明真心,无一幻相与之同体永恒,俱是心外之诸法幻相,如水中影,镜中花,本不同是为幻影。自心观想意识之万相,亦复如是。
八万四千开智法,凡夫苦想外佛他。
自性自度真佛旨,妄观佛相出偏差。
一切佛相皆心障,破相复真无为法。
悟理求真不求他,他佛成就是他心。
佛经万卷指自心,内含明心无上法。
生佛之心本平等,顿悟自佛生万法。
释迦观音破佛相,觅相求佛迷自家。
自是真佛不是他,执迷不悟谤佛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