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选自《坛经》第一 行由品(7)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译文
第二天,五祖暗中来到碓坊,看见惠能腰间绑着石头,正在卖力地舂米。五祖就说:“求佛道的人,要能为佛法而牺牲身躯,也就是忘了身体的辛劳,应当这样啊!”于是又问道:“米舂好没有?”惠能说:“米早就舂好了,只欠筛过。”五祖用禅杖敲击了三下石碓后离去。惠能领悟,就在半夜三更来到佛堂。
五祖用袈裟遮住周围,不让别人看见,然后给惠能说《金刚经》,
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马上大彻大悟了佛法的真谛:一切佛法都离不开自己的本性。于是禀告五祖说:“何必向外期求自性呢?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空寂的;何必向外期求自性呢?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何必向外期求自性呢?自性本来就是圆融无碍的,众生皆有的;何必向外期求自性呢?自性本来就圆融了一切佛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彻悟本性,就对惠能说:“如果不能体识自己的本心,那学佛法也并无益处,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可以称为调御丈夫,天人师,就成为佛了。”
惠能在三更半夜接受五祖的一派法脉,众人都不知道。五祖便传授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教法门及传法的凭信衣钵给惠能,说:“你是禅宗第六代祖师,应该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念,广度有情众生,而且要广布流传于后世,不要让它中断失传。请听我的一首偈诵吧:有情众生心中播下成佛的种子,只要机缘成熟,一定会生出佛果来;无情众生没有佛的种子,因而也就没有佛性,也就没有成佛的希望。”
解读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五祖传宗,重在觉性。神秀佛学知识渊博,文化知识层次高。六祖生来佛性不昧,闻法彻悟,觉性高,一闻经语顿悟本来。自性真如是成佛因地,觉性种子,即此因地,无二可传,无二可种。如来传宗,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继往来续心传。佛法不灭,永流人间,代代相传,心心相授,即天无绝人之路,而人自绝于天。因此佛以慈悲为本。不信佛法就是无种,不悟觉性就是无生。佛宗单传独授,禅机密语,一人不传六耳,必有遮围。佛性,老子做黍米玄珠,释迦叫做牟尼宝珠。因惠能正在舂米,祖有一问,内含玄机,又含圣理。
受苦典范佛圣贤,命悬一丝弘法难。
孔圣一生三不幸,父母离世圣少年。
中年丧偶子年幼,老来丧子天下怜。
苦命草民承佛祖,任重事大步履艰。
广度有情传心法,心田下种生佛仙。
成佛因地是自我,心外觅佛路已偏。
凡夫草民真心炼,山河大地涌金莲。
勿言自己佛根浅,惠能与众不两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