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选自《坛经》第一 行由品(6)
复两日,有一童子於碓坊过,
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於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视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译文
又过了两天,有一位小沙弥从碓坊旁边走过,高声唱诵着神秀所作的偈诵。惠能一听,就知道作偈者偈诵没有明心见性,而自己虽未得到师父的教授,却早就了悟了佛法大意。于是便向那小沙弥问:“
你所吟唱的偈诵是什么偈呀?”小沙弥说:“你这个未开化的蛮夷有所不知,五祖大师说:‘凡俗世人都把生死轮回之事看得很重,我想传衣钵佛法,你们各自作偈,拿来给我看,如果有谁能够体悟本源自性,我就将衣钵和佛法传给他,成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面的廊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五祖大师叫弟子们都来持诵。如果依此偈修持,可以免堕入三恶道;如果依此偈修持,也会有益生利世的功德。”惠能说:“
我也要持诵此偈,结来生法缘。上人!我来这里踏碓已经八个多月了,还从没有到过法堂面前,希望上人带领我到偈颂面前礼拜!”
小沙弥于是带着惠能来到偈颂面前礼拜。惠能说:“惠能不认识字,还请上人读诵给我听吧!”这时,恰好有一位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诵读。惠能听完之后,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还望别驾您帮我写下。”张别驾说:“你也会作偈吗?那真是稀有之事呀!”惠能就向张别驾说:“若想修学最尊贵无上菩提觉道,是不可以轻视初学佛法的人的,一个在世俗上被认为是地位极低的人,往往会有极高的智慧;而在世俗上被认为是地位极高的人,也可能会一点心智也没有。如果修学佛道之人,轻视别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张别驾说:“你就把偈吟诵出来吧!我替你写下来。如果你体悟了无上大法,一定要先来救度我,你可千万别忘了。”
惠能念出的偈子是“菩提觉性本身并无‘树’之色相,明镜本身也并无‘台’之色相,在本源自性上本来就没有任何事物,又有什么地方会沾上尘埃呢?”
当写完这首偈颂之后,五祖的门徒们无不惊讶地互相赞叹,相互述说着:“真奇怪呀,真不应该以貌取人,曾几何时,他竟成就了肉身菩萨。”五祖看到众人这样惊讶奇怪,担心有人伤害惠能,于是用鞋子擦掉了这首偈子,并说:“此偈也未见性。”众门徒也都认为是这样。
解读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每个人在人海中随波逐浪,飘泊一生。社会、单位、家庭、矛盾重重。世界上本来就难寻避风阁,安乐窝,世外桃源,每个人就站立在人海的风头浪尖上生存。身是舟,心是舵,稍一差迟,身船即落入汪洋。失足不留千古恨,即旧回头登觉路。
惠能大师没诵经,四句谒语自心生。
针锋相对神秀理,一个教授一俗庸。
佛法究竟在何处?知识渊博心未明。
众僧教授佛历广,惠能尚未作和僧。
万卷经书皆是假,佛法不在语文中。
佛经引人来入圣,乘船到岸路即登。
凡性本来无一物,心存树镜色相蒙。
禅机妙语非学术,心通百通万法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