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要防止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应该防止的是什么

(2008-06-18 15:07:53)
标签:

社会角色

副院长

因缘

一琴一鹤

柯村

教育

分类: 高人开示

我要防止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应该防止的是什么?

--觉真长老北京大学开示

转自释宽见的博文

 

我要防止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应该防止的是什么


 

   人,懂得防止上当受骗,懂得防止自己不要受了别人的欺骗。可是,人却不知道还要防止受了自己的欺骗

    宋朝有一位名臣,他是一位理学家,他叫赵抃。他到四川去上任(大约今天的省主席、省长),他骑一头骡,随从只是一个老仆人。还有一琴一鹤。全城文武官员出来迎接,却找不到他。他已经进了城,坐在一家茶馆里慢慢喝茶了。后来,他不做官了,退了下来,回到家里,写了一首诗:

腰佩黄金已退藏,

个中消息也寻常;

世人欲识高斋老,

只是柯村赵四郎。

    第一句,说:腰间佩的那颗做官的黄金印,已经退还了,交上去了。

    第二句,说:一生风云,已经过去,平平常常,不值一道。

    第三句,说:他退下来住的地方,这里叫高斋,你想认识这个高老头吗?

    第四句,说:他还是那个当年住在老家柯村的赵老四啊!

    非常平淡,非常宁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抃(赵清献公),他一生奉献国家、一生清廉,到最后还是归于平淡、平凡。这个平凡就真的不平凡了。不平凡就是他不欺骗自己,不受自己的欺骗。这才真不平凡,真的了不起

    人,其实很容易被自己欺骗的。

    人有很多的角色、身份。(人的角色、身份绝不止一个)比如,在家庭里,你在父母面前,你是儿子,在爷爷奶奶面前,你就是孙子。在太太面前,你是丈夫,在儿子(女儿)面前,你又是爸爸。在弟弟(妹妹)面前,你是兄长。在哥哥(姐姐)面前,你又成了弟弟。这些不同的角色、身份,就有了不同的做人要求。一个角色迷误,身份模糊,位置不清,那就要尴尬,就要犯大错。在社会上也一样。在公司里,你是一个部门经理,一个白领,在老板面前,你是员工,是部下。可在员工面前,你又成了领导,成了领头羊。如果你参加了什么业余协会,你又有了社会兼职,你的角色、身份又完全不同了。你必须按照你的角色认同,去处事,去做人,去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你做为一个社会人的立身之道。

    可是,这些角色、身份,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间、地点、各种因缘的变化,角色也会被置换,被转化,,甚至已消失了。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佛学院当副院长(院长,是一位领导人兼任,并不住院,也不来院),我就成了实际上主持院务的住院的一位负责人。这个角色、身份是明确的。然而,副院长的职务是一个职称、头衔、位置、责任,在这个岗位上,我不可能以自己的个人意愿来说话、来处事,我必须以“副院长”的角色要求、身份规范来说话、来处事、来面对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的社会角色所规限了的。可是,学生毕业了,老师也不再聘任了,学院已不再继续,我这个“副院长”的头衔固然还在,别人也称呼我“院长”。却已成虚职,没有任何的实存意义了。如果我还以一个“副院长”的虚衔、虚荣,来自满、自处,那就是一种自我欺骗了。因为离开了学生,离开了教学管理,我已毫无用途了。这个称呼,虚而不实。

    有时候,当一个领导人,往往也会被他的部下捧坏了,捧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年轻人,人生历练还不够,吹捧太多,明明说错了,下面还说对、对、对、是、是、是,捧到了自己也来欺骗自己。

    有时候,我去参加一个公开活动,因为我的特殊身份(代表了一个宗教),我又被安排坐上了主席台,并且坐在显着位置,成了万众瞩目的嘉宾。可是,活动结束,我走下台来,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我又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去我。如果,我还以坐在主席台上作嘉宾的那个虚荣来自满、自炫,那就是一种自我欺骗了。因为离开了那个场合,我已毫无用途了。那个场面,已成过去

    一个假借“背景”、“他力”或刹那因缘生活的人(比如:官员、老板、执行长、总经理之类),在他退休以后,他会很失落,从不平凡回到了平凡,从绚烂回到了沉寂,他就不平衡了,他还生活在过去的自我陶醉、自我欺骗之中。更可笑的是,报载,还有而自杀、自毁的人,那就更是一种角色迷误,知见的虚妄了。

    学佛,就是回归本然,回到真正的自我。走出那些角色的耀眼光晕,我们既不要被别人欺骗,更不能被自己欺骗。这才是一个本色的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独立自主的人。这是真正的“我”。

    我们往往看不清这个“真正的我”、本来的“我”。一位大官,因病住进了医院。检查前,他对同病房的病友,大谈自己的人生风光,无限荣耀。检查以后,要做大手术,脱下衣服,要推进手术室了,他面无人色,他只能把赤条条的“我”交给医生了。他的那些头衔、职权、名誉、地位、威势、钱财,此时已毫无作用了。他成了一个乞求医生的弱势者。他回到了那个“可怜巴巴的”我。

    当初,赤条条的来,最后,也是赤条条的去。能看到这个本来的“我”,大概也就可以悟出:得无可得,失无可失,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规限之中,刹那因缘刹那灭。回到那个“本来的我”,安于这个本来的我,你才有“得亦不喜,失亦不忧”的强大生命力。

    这个生命力,只能来自生命的感悟,来自生命的本源。既要看到社会角色的虚妄,又要按照社会角色的定位、规范和责任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符合自己的角色、身份。这才是真正的人——一个真正能做自己主人的人。

    一个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是一个没有思想或不会思想的人

   佛法是什么?认识自我——本来的我,就是佛法

    请找回迷失了的“我”。阿弥陀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