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 浙派建筑(转载)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丽大洋 |
建筑文化 浙派建筑
浙派建筑特点是外观恢宏简朴,造型庄重,粉墙黛瓦,色彩素雅,院落层次丰富而明快,内观梁架结构工整而圆熟,细部装修冼练,雕刻精细,彩绘秀美。古时人们为了谋生,或上山植树种果,栽桑养蚕,或冲出山岛,走南闯北,争雄商坛;或步入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读书做官。故而手工作坊不多,商业不繁华。东南二个方向,日照长,通风好,在风水中被称之青龙朱雀,所以房屋力争朝南偏东,以求大吉大利。同时在建筑高度上一般也是前低后高,这样既有助于通风采光又讨了“步步高升”的好口彩。第一进大门作家堂楼,楼下为轿厅,停放山轿,楼上供奉祖宗牌位并开设小窗,可随时观察外界动静,防备湖匪入舍抢劫;第二进楼厅是全宅的主体建筑,专供庆典礼仪和会客之用。因而,陈设讲究;楼上招待女宾,楼下接待男客,功能分开。第三进内楼为主人生活起居之所,两侧各加厢房左右对称,一为贮藏间,一作厨房。有的还有花厅和书斋。整个院落安排得井然有序,给人整饬稳重的感觉。当然,也有第一进是二层的家堂楼,第二进是一层的圆堂,第三进是二层的楼厅,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住宅格局。
http://s15/middle/4074a65bt9a01ae8151ce&690
一、大型第宅:
这类住宅数量不少。这是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的府第,其主人往往是高官厚爵名门望族。这些深宅大院占地通常在1000米2~2000米2以上。有的虽然项目不全,但单体建筑规模较大,都有三至四进天井。从前向后,递进布置,分别是照壁、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库楼、下房、花园,整个住宅功能齐全,日常活动几乎不需出门。在这主轴线上的房屋称正落,有的正落左右两旁还各有一条轴线。在左边的常布置花厅、书斋和次房;在右边的多布置女厅、佛堂和厨房。在这左右两条轴线上的房屋便叫作边落。此外,正落和边落间均有备弄连接贯通前后,以便男仆和丫环办事时进出。从而组成了左中右三组纵向并列的院落。这类大型住宅一般在五进以上,大厅是住宅的主体建筑,为外宅的中心供婚丧庆典和接待宾客或执行家法时用。大厅之后是内宅,这是主人的生活起居之所,藏娃纳闺之地;中间有一道坚固的石库门楼分隔着,外人不得轻易入内。楼厅则是全宅的最高建筑,上层置厅,高度多胜于底层,供女眷接待女客用。由此可见,这一住宅的基本形式是照壁→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内楼)。
http://s1/middle/4074a65bt9a01ba071610&690
二、中型住宅:
这种住宅数量最多,通常是中小官吏、幕僚和商人的住宅,其主人多半官半商或半儒半商。它的布局与大型第宅相仿,只是规模小些项目不全。占地面积约500米2~800米2左右。一般是前后三进,分别为墙门、大厅、内楼。每进房屋也用天井分隔,内楼都带厢房为主人生活起居读书之所,内楼后常筑附房和伙房,用贮藏生活用品和烧煮一日三餐。
三、小户人家:
占地面积通常在200米2左右,这是山村中果农或小商人的住宅,其主人世代务农或半农半商,常过着衣食有余的生活,这类住宅常见有三种:最多的是门间和卧室二进平房,也有的是石库门和三间楼房加东西厢房组成一个小三合院,这当然是小户人家中的上乘之作了。有的仅正屋三间带一间厢房,中间作客堂,左右两边间作卧室,厢房做厨房,建筑平面类似一颗印,没有前后院。
http://s10/middle/4074a65bt9a01f578ae39&690
http://s3/middle/4074a65bt9a01e3334372&690一、明代住宅的基本特征
1、木结构用材偏大,犹存宋《营造法式》遗制梁架按其形状可分为扁作与圆作二类,扁作等级较高,一般在厅堂等主要建筑中应用。圆作等级较低,多用于小型厅堂、门屋、厢房等次要建筑中,也有一座建筑中混用扁作圆作的,扁作大梁有独木、实叠、虚拼三种,其中虚拼为多。
2、柱子都作直柱,上下直径几乎相同,柱径与柱高的比为1∶9,柱断面多作圆形。未见侧脚、生起等做法。
3、童柱作直柱,上下直径基本相同。
4、月梁外观与宋《营造法式》所载基本相同。但其侧面无微微外凸“琴面”,显得庄重含蓄。
5、砖雕木刻精美冼练,窗格花图案多用满天星方格及柳条格。窗格边挺用单混压边线,简洁圆和,有的窗格嵌以半透明的明瓦。
6、柱础大多木制或青石(石灰石),不用花岗石。柱础式样较简洁,尚具宋元古意,共分六种,未见雕花。
7、门枕石常作方形,且有精致雕刻。
8、砖雕门楼额枋不镌刻题字。素平一块,称“一块玉”。额枋较短与其左右兜肚的比例为2∶1。雕刻简洁,垂柱较长。
9、梁和脊檩施饰苏式彩画,色彩多为冷色,富丽而不俗,十分典雅。
10、楼梯栏杆雕刻风格与徽州明代的住宅相似,唯精美程度比徽州犹甚。
二、清代住宅的基本特征
1、厅堂大梁以圆作为主,凡扁作均为仿明,花纹雕刻几乎布满梁身不如明代简洁。
2、清代月梁与明代月梁基本相似,采取挖底、斜项等做法,且有定制,不如明代的自由,轮廓平直呆板,比明代的月梁曲线短些而富有弹性。
3、童柱均为圆作;形似瓜柱,下部大,上部小,中间鼓凸,且有桁腕。
4、直柱断面以圆形为主,也有作抹角方形柱子,即使柱有侧脚,也令人难以觉察,柱径与柱高的比例一般按清代定制1∶10做。
5、柱础用石制,石料以花岗石为主,多作鼓形,形式过于单调,晚期则出现了方形鼓磴。
6、门枕石一般作抱鼓形,雕饰双狮或天禄。
7、砖雕门楼的字碑有题字和纪年。雕工精美,字枋较长与其左右兜肚的比例为3∶1或4∶1,垂柱较短。
8、施少量苏式彩画或不施彩画,色彩以暖色为主,不如明代典雅精细。
9、清代早期住宅的柱间用坐斗,保留着明代旧貌,到了清代中后期就不用了。
相地合宜,构宅得体”是建房造屋的准则之一。凡是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均是上乘之作。山岭地区少平地。为此,洞庭山岛有的村落沿山坡而筑。民居分层筑台建成台阶式的不少。这样既节省了土方又减少了人工省了钱,还得到了良好的通风采光。更有利于排除院内积水,防洪治灾。
三、明清时期的宗教
释道儒三教的矛盾统一同样体现在住宅建筑的型制中。所以有的住宅平面走向曲折。大门不在纵轴线上,一般都偏向东南或西南。再作一影壁使人们出入路线转折,其目的是不让外人看见住宅内部的活动,加强隐私。再则道教是讲风水信鬼神的,认为妖鬼只会直行不会转弯这也是一个原因。另外,凡是中轴线明显的深宅大院,门厅、大厅、内宅呈一直线排列,大厅后面的一排屏门中间必定关闭,人们只能从左右两侧走出就是这个道理。
四、将军门骑马石气派不凡
大型府第以及不少中型住宅的门面大多作将军门,高门槛,门枕石。有的仪门还作成垂花门,外加一对骑马石,显得十分威严,气派不凡。有别于苏州古城内的簪缨之族显贵之第,常用六扇竹丝墙门的住宅格局。据作者研究这是中原建筑和苏式建筑相互交融的结果。史书有载自唐宋以来洞庭山人物日盛,氏族多来源于中原,尤其是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宋室南渡,许多中原士族皇亲国戚纷纷避难于此,从而带来了不少中原文化。再说洞庭山岛山丘起伏连绵,山民们出外靠步行或坐山轿,离村远行便靠船往返,从来不骑马趁车的,所以千百年来未见养马喂牛,大门前的一对骑马石完全成了一种住宅装饰,失去了实用价值,成为中原建筑文化的遗韵。
五、多博风望洞少马头墙
苏州传统民居多用硬山顶,纹头脊,哺鸡脊。山墙高出屋顶的便作对称的马头墙,也有的筑成观音兜,起着防火的作用,俗称封火墙,同时又装饰了山墙丰富了房屋的外形。事却洞庭山古民居喜在山墙尖处用砖砌成凸出墙面呈人字形的博风,很有地方特色。这可能是洞庭山岛位于太湖中,山风猛疾之故,所以马头墙少见到。另外也正因为它远离苏州城池,湖中盗警频仍,为此,村中多筑巷门,民居坚固,墙厚高峻,院落层层封闭,石库门楼多,窗户既少又小,墙上常开望洞,大户人家还筑更楼,以便随时探望外界动静,企求安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