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研究中如何确定研究课题

(2009-03-04 22:07:16)
标签:

校本培训

课题研究

课题起名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转载)

课题研究中如何确定研究课题

科研课题,即研究的题目,是依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定的研究的问题。课题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掌握不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孔子早就讲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都说明了围绕我们的工作实践提出问题,确定课题的重要性。选题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创造性认识过程,它需要研究者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律、使用科学的方法。如“现阶段中学生思想状况分析研究”和“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两个课题研究的对象相同,但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同。好的课题应界定研究的范围、内容及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如何将问题转化成课题,下面略谈浅见。

一、问题的分类

    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应该学会将问题进行归类,这将有利于我们确定哪些题目能转化成研究题目以及转化成怎样的题目。

1根据问题回答的要求,问题一般可分成三类:

1)“是什么”的问题:属于一般基础知识的问题。

    可以通过图书馆,查找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类的书籍找到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比较简单,通常可以通过撰写读书报告的研究形式来完成。一般来说,这类问题不适合作为研究课题。

2)“为什么”的问题:属于比较深一层次的问题。

    尽管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书籍中找到答案,但那是别人的观点,不是自己的观点。只有通过对某一事件的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观点来回答“为什么”的研究才是属于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根据问题和现有的知识去设计研究方案,获取有关的资料和数据,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因此,与“是什么”的问题相比,所需时间更长一些,研究深度更大一些,研究广度也要更宽一些。一般来说,这类解决“为什么”问题的研究课题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

3)“怎么办”的问题:属于决策类的问题。

    它不仅要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且要回答应该如何做。这就需要研究者全面地、综合地看待问题,做出决策,也就是行动方案。这是大多数研究所应该达到的层次。但对于研究型课程学习而言,我们并不要求所有的研究都达到这一层次。对这一类问题的回答,所需时间最长,研究深度最大,研究广度也最宽。一般来说,对于有一定课题研究基础的人,有可能的话应该将这类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根据问题的回答方式,还可以把问题分为6类。

(1)读书报告类。主要以文献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

(2)社会调查类。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3)观察记录类。针对自然现象,不改变条件,只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运用观察的现象和数据来解释问题。

(4)参观访谈类。以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殊场所,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信息,回答问题。

(5)实验研究类。通过改变受控条件进行实验,从而获得实验数据、现象和结果,解决问题。

(6)设计制作类。根据自己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明和制作一些模型或实物。

三、课题的选题原则

    要使问题转化为课题,我们先对课题的选题原则要有所了解。一般说,选题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科学性

    所选的课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要符合人类认识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所选的课题在方向上发生差错,那么不论研究者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仍会遭到失败。

2、创新性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认识前人还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规律,这就要求研究的课题要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创新包括:

①理论、观点上的创新;

②方法上的创新;

③应用上的创新。

    在低层次上重复别人已经进行过的研究,就会缺乏新意,研究的价值也就不高。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科学研究又是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总要有所继承,有所借鉴。创新也并不是要求一切都是独创的,更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提出一个别人还没有研究过的课题,这是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进行研究一个已经研究过的课题,这也是创新。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首次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是创新;将已经在某一领域得到应用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去,也是创新。

3、可行性

    在选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要从自己已有的所学知识水平、自身积累的经验、兴趣爱好、时间和精力及与他人的配合等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课题。

贯彻这条原则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大和小的关系。一般说大课题的研究价值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比较复杂,开展的条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开展,容易出成果。大家不能一味求大,忽视小课题的研究,有些小课题的研究往往也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比有些大课题低。

    二是难和易的关系。难的课题往往比较有价值,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

    对于我们基层同志来说,选择较小的课题,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课题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

四、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同样一个研究方向,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研究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基础知识、资料的来源、查阅资料的能力、实验条件、教师或专家的指导程度等来决定将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成研究的课题。

1、确定所要研究的研究方向和问题。

研究方向/研究问题/问题分类

2、研究课题的表述

    在将一个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之前,还必须仔细地考虑这个研究课题题目的表述。课题的表述可以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采用问题的形式。很多人偏向于采用问题的形式,其实两种形式都是可行的。一个研究课题的表述,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必须能为研究指明足够明确的焦点和方向。人们从题目中可以立刻了解到所要研究的焦点是什么,研究方向是什么。

    课题研究题目的表述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的研究对象。应该明白无误地表述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指明研究的焦点问题或研究方法。

3)用词准确、科学。避免使用有歧义的词语,用词要清晰、准确、严谨和科学。

4)用词精炼。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一般不超过二十个汉字。

    人们常用以下一些陈述语句作为一项研究的题目。

    常用陈述语句:

×××的现状和展望

×××对×××的启示

×××的调查研究

×××的研究综述

关于×××的思考

×××的探讨

关于×××的研究

×××的实验研究

×××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初探

对×××的再认识

×××对×××的影响

×××的xx×测定

×××的处理方法研究

×××在×××中的应用

    研究课题表述得好,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从事该研究计划的方向。对研究课题的表述是否采用问题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爱好。如果问题的形式有助于研究,那就应该采用。实际上,研究课题的表述问题的形式相对来说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表述要精确,以免所研究的内容发生混乱。

3、确定研究课题

    大家可以确定自己准备进行研究的课题,准备一个首选课题和一个备选课题。

4、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领域中,可供大家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所进行的研究课题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我们不可能盲目地把任何问题都拿来进行研究,必须有所分析,以判定这一课题研究是否可行。

我们常常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去考虑一个课题的可行性。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考虑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不高,意味着后面的课题实施部分将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甚至无法进行下去或无法达到研究目标。因此,在选择课题时应该充分进行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五、掌握选题的技巧

1、课题宜小不宜大。尽量选择小课题,课题越小,目标越集中,就越容易把问题讲清楚,要以小见大,做深做透。

2、课题宜实不宜虚。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问题,切忌抽象空泛的问题。如“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就是一个过于抽象空泛的问题。

3、课题宜重不宜轻。所谓“重”,就是指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程度、意义的大小以及所选课题是否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是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不是可有可无或与教学关系不大的问题。

4、课题宜准不宜偏。选题的方向要明确,角度要准确,内容要确切,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选问题不能偏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5、立意宜深不宜浅。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和变化莫测的教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课题并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逐层深入挖掘问题,认识不能肤浅。

6、中心宜集不宜散。要突出问题的中心和主要方面,突出聚焦点,不能面面俱到。

7、领域宜熟不宜生。选题不要超过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要“取熟避生”,即是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且有一定基础的问题当课题。

8、见地宜新不宜旧。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看待旧的问题,获得突破性进展,或展示新的见地,不能人云亦云,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或简单的经验堆积。结论要有新的指导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情的味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