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孩子成“班奴”

(2010-03-06 10:57:51)
标签:

教育

育儿

家长

针对性

钱志亮

杂谈

    又是一年开学时,每到这个时候,家长们就格外关心辅导班的信息,孩子是否该上辅导培训班?上什么样的辅导班?选择辅导班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报了辅导班,会不会让孩子没有周末休息时间成为“班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钱志亮从多角度系统表达了他的观点。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要上学科辅导班?
 
  钱志亮:孩子在班上排名前四分之一,父母就不用操心,但如果孩子的排名在后三分之一,父母就需要考虑一下了,孩子可能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没法辅导孩子,可以把他送到有针对性的辅导班,注意一定要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有一个针对性的诊断,再补课。这种补课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如果盲目将孩子送到没有诊断分析的辅导班去,不但不能起到补救的效果,反而由于“疲劳战”使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做“分内”的事情,最终得不偿失。
 
  为什么强调有针对性的辅导?
 
  钱志亮:比方说,对于语文,如果孩子拼音不行,可以给他补拼音,阅读水平比较低就要上阅读的班。再比如,有的家长说自己孩子丢三落四,题明明会做,在草稿纸上写了,就忘记写到卷子上了,这类孩子就是典型的视知觉发展不好,就是在6岁之前眼睛和手的协调训练不够,需要加强纸笔的活动,提升注意力。具体训练方式就是,题当中有一堆数字,6和8的印刷体是很容易看错的,专门让孩子看,把6挑出来;或者在一堆2、5、S中把8分辨出来,这些都是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让孩子用“打”组词,他只能组出“打人”、“打脸”、“打手”等,别的就组不出来了,这表明,孩子思维发散方面不行。这样的孩子就需要上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学会一些发散思维,提升思维的灵活性。表面上看,这类学习班和学科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再比如,有的孩子回答老师问题时,口吃、磕磕巴巴。很明显,孩子心里知道,就是说不出来。这样的孩子需要上语言辅导班,教他怎么说话,孩子语言方面的不利才不至于成为他思维上的一种障碍。总之,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对孩子有帮助,而不是盲目地上孩子上语文或数学班之类的。
 
  在报班方面,语文是最不见效的。小学三年级以后,孩子开始学写作文,我个人觉得,如果家长坚定配合语文老师的要求,指导孩子坚持写周记,并认真检查,同时每周能抽出时间和孩子改周记,那么,孩子的作文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家长实在是不得法,指导不了,或没有时间指导,可以考虑利用寒暑假上作文班进行强化训练。
 
  至于奥数班是需要有天赋和悟性的,要有智力遗传来做支撑,有的家长看别人的孩子学奥数,也要让自己孩子学,这种做法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提倡小学生的数学一定要从课本出发,基本功扎实,最重要的就是口算能力强。比如,低年级20以内的运算,课标要求是5分钟40道题,我个人以为这40道题是对水平比较低的孩子而言的,对优秀孩子来说,5分钟80道题不为过,一般应该为5分钟60道题。数学,就是一个口算,学习时间花在这里,孩子的速度是能够提升的。整个运算的速度提高后,孩子作业的速度就会提高。
 
  对家长选班有什么具体建议?
 
  钱志亮:如果家长让孩子周末上课外班,周末两天里,送孩子补课加在一起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天,周六上午一定要让孩子睡好觉,把一周中缺的觉都给补回来,下午让孩子上课外班,周日上午写作业,下午休息一下,晚上早点睡,免得“星期一综合症”(由于生物钟的推迟导致周一早晨懒得起床,起床懒得上学,上学了很难进入状态)。
 
  另外,有的家长让孩子在家多做题,也是一种额外负担,我是坚决反对的。不是说针对性的题目没有用,而是说这件事对孩子是种精神折磨。家长应该和老师沟通,因为最了解孩子学习状况的是老师。小学生的功课,家长一般都能辅导,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孩子学习。
 
  还要注意的是,小学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最长时间是15分钟,三四年级是20分钟,五六年级时25分钟。孩子注意力时间过短,就会造成课堂学习时,听一点漏一片,效率低。大脑是呈镶嵌式的交替活动,即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如果孩子抑制上同一种课程,一定会出现一种在心理学上叫保护性抑制的现象,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思维是迟钝的。
 
  家长在家庭指导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尽量中途不打搅孩子的学习和思维;二、懂得孩子学一会儿(15分钟)就跑过来“打岔”是极其正常的现象,不要过分苛刻地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样一坐一个小时;三、鼓励孩子持久的学习行为,并把问题存留到最后一起问;四、告诉孩子做某个学科的作业累了之后先换个其他学科来做,交替做有时也是一种休息方法。
 
  上学科辅导班是不是越多越好?
 
  钱志亮:孩子过多上学科辅导班,占用了时间,该发展的一些能力没有发展,比如孩子的交往、品德、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家长把这些都丢掉了,实际是舍本求末。今后是多元化的社会,一个孩子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学会了勤劳善良、自强不息、见人不拔、好学博爱、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认真做事,那么即便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也只是暂时的,将来他一定会生活得非常充实与幸福,甚至大有作为。“才”不足可以用“德”来弥补,反过来,一个孩子只有“才”而没有“德”,是最悲哀的。
 
任何过早教育、过度教育都属于“拔苗助长”的摧残行为。孩子过早、过多地学习知识或技能,学习其尚未做好心理准备的东西,会导致其对学习的退缩,扼杀其学习的兴趣。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丰富了给孩子的心理刺激,实际上该给的刺激没有让其经历,反而造成刺激剥夺的后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