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正统瑜伽智慧论坛:心灵瑜伽之推荐书坛
不二论吠檀多——你就是那!
真我的质询(不二论吠檀多——你就是那!)
Vicharasangraham
著者:博伽梵 师利.拉玛那.马哈希
译者: 歌者
最新英文译版由T. M. P. Mahadevan 博士译自泰米尔语(Tamil)原版。
简介
本文包含的40个寻求获得解脱(Moksha)的问题, 涵盖整个灵性戒律范围。 提问者为Gambhiram Seshayya –
薄伽梵师利.拉玛那.马哈希最早的奉献者之一。在大约1900年,他是当时Tiruvannamalai的一名市政官员。他不但是一名狂热的Rama崇拜者(Ramabhakta),同时还热衷于瑜伽的研究与练习。他阅读了Swami
Vivekananda 关于不同瑜伽的论述, 并将Rama-gita 翻译为英文。为了解决他在阅读与实修中遇到的诸多困难,
他经常拜访薄伽梵Sri Ramana。 当时薄伽梵只有21岁,住在Arunachala山的Virupaksha山洞中.
当时薄伽梵正在禁语之中, 并非因为他曾经发过誓要禁语,而只是因为他不想说而已, 所以他将针对Seshayya
问题的回答全部写在纸上。1900年至1902年期间的全部疑问与解答后来被Seshayya整理成册, 又由Sri
Ramanasramam整理印刷, 书名为“Vichara-sangraham”, 意为“自我质询的纲要”。
在英文版本中,问题给出后, 便给出薄伽梵就该问题的回答, 整个内容以标题形式划分为12个章节。
本英文译本为泰米尔语原文的全文翻译。就其为第一部薄伽梵亲笔书写的教诲而言,
“自我的质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师利.拉玛那.马哈希。
仔细阅读薄伽梵的教诲后,将会发现它是基于薄伽梵本人绝对的实证,
并为早期的奉献者带给薄伽梵的一些神圣经典所印证,他本人基于要清除奉献者心中之疑惑的目的而详细阅读了这些经典。
在他的教诲中,薄伽梵采用了这样的记述方式:“经典声称”、“圣人说”,等; 他也引用了如薄伽梵歌、Vivekachudamani
等经典章节,并提及Ribhu-gita 。 但十分清楚的是,所有这些引用都印证了薄伽梵透过他本人的实证经验所揭示的真理。
教诲的基础为“不二论– 吠檀多”。 以绝对的不二本我(non-dual
Self)体验为目的;以对本我本性的质询为手段。 当意识将自我定义为非自我(身体等),
便出现了束缚;当这个错误的定义通过质询“我是谁?”被消除后,就是解脱。
因此,自我的质询是薄伽梵拉玛那所教授的直接之路。“我”的经验所有的人都具有, “我”的思想是最早被唤起的。
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要质询这个“我”的思想从何而来。 这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是完全相反的过程。该意识质询其他每件事物的构成和起源,
在质询之中, 所有这些事物都会被发现是自我发起的; 它不以自我的形式反映出来,也不会追溯自己的起源。 通过让意识向内观,
可以达到自我发现。 这不能与心理学家所说的内省想混淆。自我的质询并非意识对其自己的内容进行观察; 而是要追寻意识的最初模式,
“我”之思想的根源即是本我。 当正确与持续的质询进行了, “我”的思想就会停止,存在的是一种无需语言的“我”-“我”的形式 --–
一种单纯的觉知。 这就是解脱, 由束缚之中获得自由。当这种方法被实行, 正如我们所见的, 这就是质询,吠檀多称之为jnana,
意为认知。
真正的奉献(bhakti)、 冥想(dhyana)、 专注(yoga)
是相同的。正如博伽梵的清晰论述, 不要忘记那充分的本我体验就是真正的奉献、 意识控制、 认知, 以及所有其他的苦行。
以奉献来解释,最终目的可以被描述为对其起源即神、本我的坚定信仰, 以瑜珈来解释,
最终目的就是意识在心莲中释放。这些只是对同样的真理不同的表述方式。
对于那些没有获得必须之能力的人来说, 自我的质询之路是艰难的。 意识首先应该要单纯而专一。这要通过冥想而达到。 所以,各种不同的方法,
在其第二层意义上, 都是自我质询这条直接之路的辅助方法。 本文中, 博伽梵提到求道者的三个等级划分: 高级、 中级、低级。
对于高级求道者来说, 这个方法被称为吠檀多质询; 通过该方法, 意识将寂止于本我中并最终停止存在,留下纯粹的本我体验永不熄灭。
对于中级求道者来说是对本我的冥想; 冥想存在于对同一目标的持续关注; 冥想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我是本我本身”;
这种方式将最终达到了悟本我的顶点。 对于低级求道者来说,有效的方式是控制呼吸从而达到最后的意识控制。
博伽梵是这样解释认知瑜珈(jnana-yoga,path of knowledge)
与冥想瑜珈(dhyana-yoga, path of meditation)
之区别的:认知就象是用一捆青草来诱哄以驯服一头具有自我意志的公牛, 而冥想则是通过强制手段达到控制的目的。
冥想瑜珈与认知瑜珈各有8个分支。后者的分支较前者的分支更接近最终的状态。 例如, 技巧瑜珈的pranayama要调整与控制呼吸,
其属于认知瑜珈的一支,否认非真实的名相世界, 而要了解存在—觉知—喜悦的真实世界。
本我之了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 事实上,
本我了悟并不是被重新获得的。我们已经是本我,本我是自在的。 因为不知才让我们想象出并未了悟本我。
当这个不知通过本我的认知被消除,我们就会看到永恒不灭的本我之本性。
已获得这种了悟的人被称作jivan-mukta(在世解脱者)。对于其他人来说,在世解脱者也许仍然表现为寄借着的这个身体。
为利益这些人,这种寄借被解释为身体会因prarabdha-karma(造成今世以身体形式存在的前世因缘)的存在而继续存在下去,当该因缘结束时身体就会死亡,
而在世解脱者就成为videha-mukta。 而从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
mukti没有任何分别。需要理解的是mukti或者解脱是本我本性所不可剥夺的。
这,实质上, 就是博伽梵Sri Ramana在自我的质询中的教诲。
Madras大学.
T. M. P. MAHADEVA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