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一种弹奏——读弥唱诗集《无词歌》

(2011-09-28 13:19:19)
标签:

文化

分类: 变奏

 

 

 

   在诗集《无词歌》面世前夕,贴出黄昏老师的书评,是序曲,也是重音。感谢!

 

  

                               另一种弹奏

                                     ——读弥唱诗集《无词歌》

 

                                     ■ 黄昏

 

 

   摆在我面前的,是诗人弥唱首个个人诗集的两份电子文稿。一份是今年3月份诗人计划出版个人诗集时,整理出来的初稿,作品以写作时间先后排序;第二份就是7月份已经交由出版社排版的最后定稿,作品经过重新的梳理,按主题归纳为四辑,在每个小辑里,作品已经不再以写作时间进行排列。

    我所以说出这些,如果你跟我一样,顺着弥唱诗歌写作的轨迹一路阅读过来,基本上就可以通晓她写作过程中,生活经历所带给她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弥唱在许多人眼里,像雾里看花,她的博客里没有个人简介,没有显示留言、好友、访客等记录,博文不予评论,并拒绝转载,按理推断:她博客采用的头像,一定不是她自己的肖像。从我去年六、七月份第一次循着访客的脚印走进她博客,一直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后来,在别的博客里也看到一些类似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一些女诗人、女作者,这应该不是她们刻意在制造神秘感,而是在网络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应酬,给自己一个相对安然的写作环境。

    如此,我们没有必要花太多的心思去探求诗人现实生活的状况;更多的,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笔下的作品,真实地了解到诗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内容。

  

自“我”的呈现与表达

 

    弥唱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坚持把自己摆放在诗歌中心主体位置的一位诗人。仿佛每一首诗,都是从自己的身体中扩展、延伸、辐射开去。

    在她自己初选的180首(包括一些组诗)作品中,有162首占90%以第一人称完成。剩下的18首中,有12首以“她”出场—— 

她善于穿黑色衣服 / 抵御反季的低温 / 遮挡身体内部 / 一些虚弱的光线

                                                  ——《暗喻》

 

午后,心中长着岛屿的人 / 开始歌唱。她的声带 / 是一截崭新的峭壁 / 光洁,有桃花般 / 幸福的走向

                                                  ——《她》

 

她站在自己的时间里 / 一遍一遍,用残存的光线 / 涂抹沉下来的落日

                                                  ——《午后时光》

 

她写下预约的唱词 / ——“我不做织女 / 我是你怀中的大水 / 是大水中,失散的光阴” / 她想唱的是:明天

                                                  ——《纪念日》

 

她反复用崭新的时光 / 擦拭一件被他人窥视过的事物 / 那越来越薄的秘密

                                                  ——《洁癖》

 

她不再说冷,不再 / 轻信镜子。这十一月 / 低矮的忧伤

                                                  ——《礼物》 

    这个“她”不是别人,仍然是诗人本身,只是换了一个站立的位置来表达。在弥唱诗中最早出现“我”之外其它人称的,是在2010年4月,就是说,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前两年中,一直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主体。

    剩下的6首中,另有3首——《落》、《蝴蝶》和《明天》——主角是“它”。在《落》中,它是雪:“它过于轻盈,过于 / 亲近白色。 / 像黄昏的木棉花 / 从来都盛开着 / 从来不与雨水同行 / 它不是雪,不能成为 / 被裹挟的重量”;在《蝴蝶》中,它是蝴蝶:“它失声。只看见 / 一种植物。植物上 / 带伤的呼喊 / 它追逐的蜻蜓,也正 / 背井离乡”;在《明天》中,它是一堵墙:“被夜半粉饰的墙壁 / 总在意料之中—— / 顽固。明亮。 / 涂满一个失火的名字 / 它嵌入泥土的部分 / 正翻动着 / 明天的书页”。这个“它”,仍然是“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的化身。

    这种叙述者在诗歌中所处的位置的变换,在弥唱的《身份》一诗中,找到了明确的注解—— 

女儿。妻子。母亲。

妹妹。老师。雨水。

避难者。战利品。复仇者。

罪人。标志。旗帜。

幸存的女人。

你前世的佛,来生的雨水,

此刻的

尘埃 

    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同一个人,因所处位置的不同,就有着许多不同的身份(或者称谓)出现。身份,是一种相对的存在和辨认。可以是,相对于父母来说“我”就是女儿,相对于丈夫就是妻子,相对于儿女就是母亲,相对于那些带着不幸离开这个世界,或在某些对抗中成为牺牲品的人来说,“我”就成为幸存的女人;可以是,相对于土地“我”可以是雨水,相对于牺牲品就是战利品;“我”可大可小,可以是旗帜,是佛,也可以是尘埃……

    事实上,每一位诗人在他(她)写下的每一首诗中,都有“我”的存在。不同的是,诗人时而以不同的身份或变化成不同的角色直接登场;时而游离在诗歌之外,在某个制高点上调兵遣将、谴词造句,他(她)的立场、情感、哲思皆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一一体现,证明其存在。

    弥唱的诗歌,大多以第一人称出现,她习惯于把自己的各种人生的经验和体悟,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表述,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成为一种“面对面”的诉说。

  

实与虚,筑造诗意的空间

  

    我在一个文章里,讲过有关“常温下”的诗歌写作。

    面对地震、雪灾、水灾、干旱、矿难、空难等等自然灾害或灾难性的突发事件,诗人或非诗人集体出场,作出情感的强烈反应,并写出许多诗歌。相对来说,日常的写作,没有大事件,没有情感上强烈的震动和心灵上强大的冲击力。“常温下”的诗歌写作,对于诗写者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但对日常事物,要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情感上更为细微的体验,在诗歌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还必须具备有一定的诗歌创作的艺术修养。

    在弥唱的整个诗集里,诗写的几乎全是生活的日常。如何把日常甚至庸常的生活在诗歌中艺术地呈现,需要一些策略。弥唱的策略就是在实与虚之间,构筑起一个诗意的空间。

    写作作为一种记录,一种见证,弥唱除了在每一首诗的后面标上日期,她的作品中还有大量的时间的标识。

    在“月份”上的体现——

 

    “当八月的舞蹈收敛于 / 你覆盖尘埃的高度 / 我的微凉是你的脚步 / 是九月微醺的轻盈 / 我们轻踩最后的玫瑰花瓣”(《九月的高跟鞋》)

    “返暮的钟声,穿过  / 十一月的昏暗  / 穿过落叶般的事物”(《黄昏的歌唱》)

    “听门外,沉寂的回声 / 三月是别人的。四月 / 也是。我不出门,不分享”(《绝版处方》)

    “十月的半张脸,比我心里的湖水 / 更凛冽,更善于随风起舞”、“从八月到十月,我始终 / 在温差之间流离失所”(《霜冻》)

    “四月的深水,轻轻 / 落在远方”(《四月雪》)

    “总有一扇门是虚掩的 / 像枕边,五月和我隔着 / 四月的最后一梦”(《门》)

    “五月的谷底 / 诺言是几个无辜的误码”“我们走着。 / 比五月身后的影子 / 更长”(《远行》)

    “我只好停下来 / 停在三月之前 / 撕下一页早春的排列 / 春天还没有经过我 / 我手捧二月 / 身后是沼泽,前方 / 是花事堆积的险壑”(《盛开在别处》)

    “冬天盛不下八月的体温 / 我的燃烧,被搁浅于 / 时间之外”(《流淌的音节》)

 

    在“日期”上的体现——

 

    “第二天。我把自己收紧”(《绝版处方》)

    “七月七日,世界倒在白色之中 / ——墙壁、床、流动的人们 / 窗外的事件”(《白色》)

    “离岸边仅剩四天。 / 我裹紧被河底的黑水打湿的衣襟”、“还有四天。我暂且停留于 / 黑色的内部,不还原 / 雪的底色”(《2009年是一册黑名单》)

    “三天,放大的仅仅是 / 事物的内部——”、“第三天,我俯身向岸 / 像你爱过的一颗露水 / 柔软,保持危险的原型”(《原形》)

    “星期五。她体内的钟表 / 慢了下来。午后拉得很长”(《午后时光》)

   二月十四日 / 仿佛,爱像忧伤 / 它真的要来”(《还是给你》)

 

    具体到“时刻”——

 

   就像这七点钟,空气  / 突然亮起来 / 我站在沉寂之上 / 欣喜着,黄昏般低调”(《黄昏的歌唱》)

    “十九点,我们相聚 / 我们重复固定的话题”(《在一起》)

   就像新年已过去七十分钟 / 我并不曾说出未知的第一句话”(《新年》)

   星期五。水杯中 / 跌落的黄昏燃烧着 / 殷红了七点钟冷漠的脸”(《红》)

   十点半。新址上布满 / 空白,布满被她关闭的 / 植于暗夜的等待”(《悬念》)

   十八点 / 办公室蓄满潮汐 / 桌上,被洇湿的等待 / 越来越拥挤”(《日光的意义》)

   子时已过,六月 / 带来稚嫩的香气”(《隐匿者》)

    “子时。我再次停留于 / 一张白纸”“子时,我是一个 / 沾满雾气的修辞”(《一个人的子时》)

    “十八点。我写下雨水 / 雨水里澄净的部分”(《暗示》)

   二十三点。它们都已睡去 / 铃声。叙事的星辰。 / 我的窗户紧闭,灯盏 / 咬紧十一月冷却的部分”(《多么好——写在感恩节》)

    “五点钟,杯子里仅剩 / 一年的黑暗 / 而我的喉咙是明亮的”(《景色》)

   微光里的雪谷,就要 / 再次沉没。六点钟 / 我看见的黄昏 / 再次呈现新的秩序”(《黄昏》)

   十点半。灯光 / 有一些潮湿 / 你依然住在水底”(《静物》)

   六点半。我的河流失控 / 收不紧风声,这越来越近的 / 奔涌”(《月色流淌》)

 

    这些,只是从弥唱诗歌中摘取的一部分。她如此频繁地在作品中打上时间的烙印,是因为她把诗歌作为一种记录,见证情感起落的过程,甚至某一瞬间。而在无意之中,她给自己的作品贴下了标识。

    另一种策略,就是把故事情节抽空。诗人没有把要讲述的故事具体化,如果有了明确的时间,故事再具体化,就只是一种记录,她的诗集就成为一个日记本。她把故事情节抽空的结果,是保留了“最敏感”的部分,譬如喜悦,譬如温暖,譬如疼痛,譬如颤栗……她善于表达细节,善于把自己独立的感受和经验,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

    比如“我能够听见家的味道”,家是一种味道,而且不是“闻”或者“嗅”出来,而是通过“听见”得到的。我猜想,这是她想家的一种表达:开始听到家的一些消息,想起在家里时的一些情景,仿佛自己已经回到家里,然后家里的饭菜的香味、炒菜时的油烟味、家具的味道、衣服的味道……等等,纷纷扑鼻而来。她把中间的一些具体的情节抽出,就成了一句“我能够听见家的味道”。又如“我看见你的疼”,你的疼多么明显,怎样掩饰也掩饰不了,让我一眼就看出来。 

我还看见低矮——

那些路上长满罂粟的前方

前方一扇关闭的门内

人间多么单薄

                ——《路上》

 

我仅存的热情

就要被身后的秋风散尽

仿佛一点一点从树上掉落的

我的命运

                ——《霜冻》

 

雪在身后,比白昼白

比爱人的情感深厚

                ——《2009年是一册黑名单》

 

我也依然寒冷,抱紧自己取暖

面对新年,我多么陈旧

多么沉重而轻微

                ——《新年》

 

她善于穿黑色衣服

抵御反季的低温

遮挡身体内部

一些虚弱的光线

                ——《暗喻》

 

词语们都落选了

只剩下多余的我

就要倾身于

他虚设的宫殿

哦,我爱他。

像你爱着旋梯上

一枚青果

                ——《童话》

 

我轻轻地奔跑

带着你的声音,那身体里

晃动着的温暖。仿佛

落在白色裙子上的

细密的小雨点

                ——《即景》

 

像你爱过的光线

光线下完整的痛苦

你知道,我要唱的歌

一直停在雪中

                ——《景色》 

    这是从弥唱作品中摘取的一些段落。尽管弥唱开始诗歌创作至今只有三年的时间,但她无论在诗歌语言,还是诗歌的建构上,是比较成熟的。去年我写过一个短评《“不能被你,轻轻看穿”》,对弥唱《想念》一诗作细致的解读。弥唱的作品很多是经得起咀嚼和品味的。像这首《瓷器》—— 

你比我内心的寒冷

更光洁。夜晚

我和梦一起醒着

仰望你高处的光芒

那是神的居所

是一朵百合盛开过的地方

 

你就是瓷器。

我燃烧着的戚寂

无法抚摸你冰冷的额头

我不能,毁坏你肌肤上

完美的纹路

我只能停在你的远方

静静地听你的内部

我一点一点

碎裂的声音 

    瓷器,可以是一个器件,也可以是一个摆设,还可以是一个人。瓷器容易破裂,而且冰冷,但“我”比瓷器更易碎更冰冷。即使如此,在我的心目中,你光洁、完美、生活在高处、神一般的圣洁,我必须与你保持距离,不但要仰望你而且只能遥望你……很有意思的是,结尾的三行“静静地听你的内部 / 我一点一点 / 碎裂的声音”,其实,我的一切苦难都因你而起,而且,我早已把自己的一切交付给你,我百般地呵护你,即使在你的内部碎裂,我仍坚持要保存你的完美。这样你还不动心吗?!

  

《前奏曲》与《倒叙》的女性特质

 

    在我刚刚完成眼前这份稿子初稿的时候,传来一个消息:弥唱的《前奏曲》和《倒叙》获台湾“第六届叶红女性诗奖”,是八位得奖者之一。具体的名次,要等到颁奖典礼上揭晓。

    “叶红女性诗奖”作为目前全球唯一华人女性现代诗创作的舞台,自06年首届,一年一度,吸引了台湾、大陆、欧美等十多个地区的华人女性诗人參加。

    相对于前几届获奖的大陆诗人徐红、胡茗茗、李承恩等,本届的弥唱、那朵等显然更低调。“叶红女性诗奖”我个人认为有三个特点:1. 平民姿态。不像一些文学奖(尤其是官方的)关注的大都是有影响,甚至已经“成名”的,而“叶红奖”更多的是关注新人,那些默默无闻而又勤于写作的诗人。2. 文本说话。这是一个局部的文本,每个参赛者只提供两首诗,总共不超过50行,就在这50行以内的作品中作出评判。我的理解,评奖是评作品,不是评人,而且得奖的是个体的文本,哪个作品参赛,得奖的就是那个作品。3. 女性特质。既为“女性诗奖”,除了作者为女性,作品中同样要彰显女性的精神。参赛遍布全球各地,因各人的成长经历和生存环境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使到“女性诗歌”有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和呈现。

    弥唱本次参赛的两首作品是《前奏曲》和《倒叙》—— 

《前奏曲》

 

这山水都为你预存着。

你来之前,我不出门

不与桃花争春

把声色放低,表情

都藏在稿纸上

我忽略昼夜之别

取出体内剩余的光线

不挥霍喉咙里的海水

我不说出蓝

 

我要拒绝上升的气流

保持零度以下之身

包裹森严。

我不能褪去戎装,不能

露出想念之心

在你到来之前,我将

封存全部的苦难

身怀绝技。像一个

被你爱过的人

 

2011.4.7

 

《倒叙》

 

多年之后,我们依然

临水而居。苦楝树

又绿了一次,照亮

水面上的旧涟漪

——我为你保存的脸色

那深陷的印痕,盛满

你给的月光和离歌

盛满一个人反复练习的

低音。多年之后

我们依然隔水相遇

仿佛多年前的此时

尘世的回声辽阔

从一个夜晚

到另一个夜晚

 

2011.2.28 

    两首都是爱情诗。

    《前奏曲》充分体现了弥唱诗歌独立的视觉和细腻的笔触,初看,你会感觉到:这是在描写两个相爱,但目前没有在一起的恋人,“我”在为“你”守候时的种种情状。你不在我身边的日子,我如何为你“守”着:“我不出门 / 不与桃花争春”,不张扬,不花里花俏;“把声色放低,表情 / 都藏在稿纸上”,不声张,把满腹心事写在纸上;“我要拒绝上升的气流 / 保持零度以下之身 / 包裹森严”,要平抑自己的情绪,包括欲望,“我不能褪去戎装,不能 / 露出想念之心”,保持戒备,不能让别人看出我对你的想念;甚至,“不挥霍喉咙里的海水”“封存全部的苦难”,海水是苦涩的(弥唱在一些诗里写到“盐”,同样的意义),爱你,连同一切的苦难,我都能承担下来。而要做到这一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克制和耐力,需要“身怀绝技”才能做到。

    那么,这位让弥唱梦牵魂绕的是何许人?身在何处?你问我,我不知道,连诗人她自己也没有见过。因为,这首诗根本不是写两个相爱或者爱过的人分开时的情形,如果曾经在一起,现在分隔两地,那么我的“守候”就是“等你回来”。其实,诗人在诗中已经跟我们说明白,并一再强调“你来之前”、“在你到来之前”,就是说,到写完这首诗的时候,“你”还没有到来,“你”可能是我单恋的一个人,也可能,这一切只是出于想象,是给自己怀想中美好爱情设置的一种场景。那怕只是一种设想,诗人装扮的很认真、很投入、很用功,简直就“像一个 / 被你爱过的人”。

    说他们没有见过面的理由,就是这首诗的题目叫《前奏曲》,告诉我们,作者所作的一切准备,只是一个引子,一些迎接爱情到来之前的热身运动。

    弥唱的另一首《倒叙》,是另外的一种笔法,一种时空的交错、辉映,既写未来,又写现在(未来的从前,就是今天),而写未来的种种情形,最终目的还是要表现现在,这就是“倒叙”。多年以后,我们“依然 / 临水而居”、“我们依然隔水相遇”,“依然”说明现在就这样,将来还是这样;“苦楝树 / 又绿了一次”,“”说明现在正在绿,或已经绿过好多次,而将来还要绿;“照亮 / 水面上的旧涟漪”,“旧涟漪”为什么是旧的,因为眼前这些是新的,将来重复着就是旧的了;而“水面上的旧涟漪”并非江河水面上的,或者湖面、池塘水面上的涟漪,细心的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用了一个破折号“——”,意思很明确:岁月如流,在“你”的心目中我的容颜不改,“我为你保存的脸色 / 那深陷的印痕,盛满 / 你给的月光和离歌 / 盛满一个人反复练习的 / 低音”,其实,也不是我真的容颜不改,而是情怀未变。“仿佛多年前的此时”这一行是点题。

    从《前奏曲》和《倒叙》中,可以看到弥唱诗歌的特质:女性特征十分明确,既表现出现代女性敢爱敢恨的欲念,又保持着传统女性适度的克制;在诗歌语言上,细腻而周到,自然天成,不露痕迹;在结构上,运用不同的视角,灵活而多变。无疑,弥唱的诗歌在当下的“女性诗歌”中,已经具有很高的可辨认性和独立性。

  

诗与音乐,两种弹奏

 

    弥唱把她的第一本个人诗集名为《无词歌》。对于接受过音乐高等教育的弥唱来说,她的指尖早期用于弹奏优美动听的乐曲,而后用于敲击键盘,谱写生命的乐章。她说:“现在,我已经分不清音乐和诗歌哪一个收纳了我,吞没了我。但我确认了自己‘歌者’的身份。”

    作为一名歌者,弥唱的诗歌里面揉合了许多音乐的元素,单从题目上看,就有《和声》《木棉离歌》《唱法》《前奏曲》《休止》《散版乌托邦》《船歌》《小步舞曲》《流淌的音节》《室内乐》《小二度时光》等等,在内容上更不乏音乐方面的术语,像这首《钢琴与香水》:

 

琴声是有香味的

水。远山。一株植物

幼小的姓氏。就像

这瓶香水,有古典的身份

被六月的小调充盈

它藏在我的耳后、裙摆

四周的牧场

它唤醒我的低音区

那上行的小二度

一点一点长大的童年 

    于弥唱来说,除了音乐,诗歌是她生命中的另一种弹奏。

    当我第一次读弥唱诗集初稿的之后,对她说:“我读到你以前许多优秀的作品。”过后,我仔细分析自己当时的直觉,认为:弥唱的诗歌创作一直都在进步,技巧方面也越来越成熟,但由于她的诗歌基本上是一种自我心灵的释放和抚慰,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一些场景、句式、词汇的重复使用或频繁出现,使到她的作品从个体上分析,会有许多精妙的表现,而在整体上,受到自身的限制和束缚。

    如果能解开这种束缚,把生命的体验从自身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她的诗歌将会更加丰盈和饱满。

    一如音乐,用不同乐器和旋律,奏出生命多姿多彩的交响曲。

 

 

                                                 2011.09.23 初稿潮州

                                                 2011.10.06 改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