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应该怎样度过?
(2010-08-06 11:39:00)
标签:
家庭教育教育 |
分类: 教育有感 |
孩子的童年应该怎样度过?
夏晓红
1.“孩子的童年应该幸福、快乐”,“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
这些人采用的方法是“尽情地让孩子‘玩’!”,所谓“放野马”,“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健康成长”。持这种观点的家长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很多是知识阶层的家长。
他们会想当然:“我们小时候也没有怎么样嘛,不都是靠自己取得今天的成就?现在孩子的条件比我们小时候强多了,他们的成长还会差了?”
他们不愿在孩子的成长方面花精力、花时间、动脑子。这类家长中的许多人在孩子进入小学、初中后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坏毛病、坏习惯,性格、学业等各方面都不优秀,那时再着急就晚了,要再想纠正就比较困难了。就像一个人小病初起时不治,到病入膏肓时再抢救,该多费力?!而孩子的成长是时间性很强的,“山间小溪”若变成了“涛涛大江”,不但改向不易,且容易淹死人(危害社会)。
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强迫孩子从小上各种各样的“班课外”,跟着当前所谓“重点小学、中学”盛行的潮流,搞“考级”、“特长”,完全不顾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将孩子当作“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用家长设想好的“模子”去锻压、制造。搞得孩子疲于奔命,反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逆反心理,厌学。
这些家长们也不学习应该如何当好家长,不思考,不懂儿童心理学,一味的只是“硬逼、强制”,甚至采用“棍棒、拳头”的大有所在,致使孩子被活活打死的也不为少数。在当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这种现状更普遍,更令人担忧。
笔者认为,正确的也是最佳的观点应该是:家长应认真学习“早期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在孩子幼小时期就打好一个优秀人才的坚实基础。这是需要家长在一段时期内给予认真投入的,而这种投入是全方位、综合性的,不是仅用金钱就能轻松解决的,也不是“上几个特长班”、“请几个家教”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了。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心理准备后,需学习掌握正确、科学的育儿方法,从而合理、丰富、趣味地安排孩子的每一天,与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用这种观念和方法,既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又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且,孩子自己不觉得有压力,是凭着儿童好奇的天性在“探索”性地学习。在成长过程中,注意孩子性格、习惯的培养,使孩子一生受益。这样的树苗,必将长成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
更高的境界是,家长应着眼于:孩子将来必将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用心付出的同时既不要让孩子为自己“争光”、“露脸”,也不为孩子将来能“挣大钱”,不过分看重“分数、排名”,不去和别人“比拼”,而要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始终怀着自信,以博大的胸怀,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不断地去克服困难、勇于迎接挑战,最终期望孩子成为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能对社会作较大的贡献。
这样的家长也就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家长。这也是他们对社会作出的极大的贡献。
在孩童时期,幼小的孩子极需大人的导向:你给他什么,与他一起玩什么,他就喜欢什么。所以,如果你将来希望孩子爱读书,就从小教他识字,与他一起读幼儿读物;你希望孩子唱京戏,就从小带他去多看戏、听戏,他日后就会演戏;你希望孩子长大当音乐家,会弹奏乐器,从小你就给他多听音乐,多看别人弹奏;你希望孩子长大搞体育,你就带他多运动、看体育比赛……因此,可以这么说:孩子的明天掌握在今天我们家长的手里。如果家长什么也不给他,整天将他关在屋里哭,那孩子将来一定智力低下,什么都不会,也学不进。
但这种引导应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结合孩子的兴趣为基础的。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意愿和兴趣可以由大人引导、转移;但在孩子稍大些后,有了自己的意愿和爱好,就应“因势利导”,不能强迫。否则起不到好效果。
家长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遵照“快乐学习、享受成长”的原则,持之以恒的将孩子培养成人。目前社会上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课外班”、“特长班”、“暑期学校”……大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笔者不是一概反对,但一定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在孩子自愿的情况下,有选择的进行。否则得不偿失。
最后,提请各位家长参考:不要被环境左右,不要被“激烈的竞争”吓倒,要丰富自己、不断学习,探求科学的方法;要作孩子的坚强后盾,按自己孩子的客观规律去发展孩子,扶持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以信心,教孩子成为“健身体、富知识、强能力、爱挑战、乐奋斗”型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就会成长为优秀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