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因寺,是西湖孤山的一处陈迹,现在找不到了。
   
康熙五次南巡到杭州,地方官为皇帝建造行宫,就在这孤山南麓。皇帝来时,这里禁卫森严;皇帝一走,就闲置着,不知皇帝何时心血来潮突然南来,又不能让人游览。雍正时浙江官吏上奏,行宫维修费用过大,遂改名圣因寺。从此百姓又可到这“蓬莱宫在水中央”的孤山去游览了。
   
可是好景不长,乾隆又下江南来了,地方官只得重将这里整修一新。这位好游的皇帝六次到杭州,也都以此为行宫。这原因大约一是这里风光秀丽,集西湖风景之精华;二是这里居湖之中,容易保卫,比较安全。湖中船一控制,两头断桥和西泠桥切断交通,就万无一失了。
   
当年的西湖行宫范围很大,包括现有的中山公园、浙江博物馆、文澜阁等地,可惜毁于兵火,只能从古人的文章中一窥其貌了。康熙年间的进士、乾隆朝的重臣吏部尚书孙嘉淦曾在《南行记》中记述:“循白堤复至孤山,入行宫。行宫之制甚奇,复阁重廊,周回相通,凿石为基,削岩成壁,引水成池,植花成幄,桥水磴山,至于后宫。殿在山上,含岩石于殿中,注清泉于座下。一室之中,而山水之观毕具。左右高楼近挹湖光,远吞山色,如登玉霄金阙,而望十洲三岛之仙踪也。”行宫中有四照亭、贮月泉、瞰碧楼、鹫香亭、玉兰馆、绿云径等“行宫八景”。现在也大都已成为历史了。
   
不过细心的游人,还是可以从孤山的南面各风景点中找到许多当年行宫的遗迹。孤山顶上仍有四照亭和绿云径,与行宫八景中名字相同,而且方位也大致相当。中山公园后面平台东侧,有一水池,一座九曲桥直通当对面的亭子,这就是“西湖天下景亭”。这亭名取自苏东坡的一首诗的首句:“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亭上还有副对联,常常引起游人的兴趣: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十对叠字,初看似很平淡,细细品味,却又感到十分贴切。和苏东坡的那首诗相得益彰。这亭子背靠山崖,四周地方不大,但游人每到中山公园必到此一看。尤其是九曲桥畔的假山叠石,有的临池而筑,有的挺拔于水中,有的窈窕,有的雄伟,有的四面玲珑剔透,有的一径曲折幽深,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家的奇思构想。一墙之隔的文澜阁主楼前后的假山叠石,与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有关专家介绍,这两处的假山都是孤山行宫的原物,后来分开几处的。
   
这里也提一提文澜阁。这是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由原来的行宫中的玉兰馆改建成的,目的是为了放置《四库全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最完备的一部书。由纪晓岚主编,著名学者三百六十多人花时十载才完成的,全书共三万六千册,全国也只有七部。文澜阁的这部书也曾失散,后经多方搜求补抄才得完成全书。而且江南三部书也仅此一部是完整的了,是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闲空之时,我喜欢到孤山走走。这里山不高,但曲折盘绕,文物众多;可观看,可休息,可思索。我想林逋隐居孤山,目的是隐名,连自己的诗词作品都随写随抛那么不爱惜,可是他却隐出了大名。而康熙、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一次次地南巡,在孤山建了如此豪华的行宫,结果只剩下了一些假山叠石。
   
如果孤山的石头会说话,他该告诉我一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