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古村三探【老宅篇】

标签:
摄影古村落老宅文化 |
分类: 胜溪漫笔 |
第二个边门尚存门廊,进去是一条甬道似的院子。
甬道中部向北开门,可进入后半部的二进院落。
里院门砖腿子风化严重,上半部比较完整。砖雕垂柱、斗拱、图案未见损毁,出檐椽头、滴水尚属整齐。
门头匾刻“克绳祖武”,大意是能够学习祖先一样的英武气概。
里院已不住人,上下窑洞墙壁不失坚固,正窑廊檐失修。前后院一地荒草。
正窑两侧各有厦窑一孔,木扇门窗上下一体,俱为原件遗存。
登顶前瞰,前半部院落上坐楼厅,一轴串联着七节院子堪称宏伟。春涛手指左右说道,同等格局的王家大院并排三处,另外两处已经拆毁。
极目四望,落日衔山,远处近处,皆为王家所建。
这是个二进院子,前院原建拆除,里院门廊尚存。
枋木镂雕细腻繁复,门额阳刻“清標遠映”。这一组木雕堪称珍品。
里院凌乱不堪,上下窑穿廊无存,只有柱础尚在……
还有几个雕花柱石。
二门里廊残破,木雕兽首斜出五件。
雕刻拙朴,惹人喜爱。
武光说,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就是专门做这个的,这个行当的木匠俗称“抠抠匠”。“涨姿势”了。
第一次与武光来找不到掌钥匙的人,第三次找着任玉瑶先生一同前往。
大门廊下,匾刻“履清吉”,可理解为出入皆清平吉祥。
玉瑶掌着边门钥匙,进去是一座四合大院。正向三间系硬山顶木结构大厅,两侧各有耳房一孔,东西厢各有砖木瓦房三间。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曾做汾西矿务局基建工程处粮库,改建了正厅立面,屋檐以下泥塑了三个五角星和两幅横标,阴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
进入大厅,八根梁柱兀立,赤椽乌梁鲜艳如初;后壁丹书“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一侧山墙丹书“藏粮于民备战备荒”。半个世纪过去了,字迹还那么醒目。
与翰林院同属一体的另一处老宅紧贴翰林院后墙,中隔一条甬道,当属翰林院内宅。甬道东端开一小门,北侧照壁一座。
甬道中部开有院门,至今里边住着人家。↕
最吸人眼睛的还是里院中门的砖雕……
一如旗杆院的中门那么精美。
两个门腿子上部各嵌一幅圆形砖雕,彩釉剥蚀殆尽。
两侧门壁各嵌三尺见方几何形制钱砖雕,从古到今人人都想着发财。
中门内廊只剩了一副骨架,正冲着远处的高楼大厦。
返身看去内外整洁。
好客的主人请我们屋里喝茶。
正窑一明两暗,完整地保留着木隔扇门窗。
登上窑顶看甬道,翰林院正厅的瓦披岌岌可危。↕
前院拆毁一空,中门廊子犹存。
阑额木雕略无缺损。
里院正窑穿廊装饰俱在……
雀替古朴,颜色褪尽。
有人住就有保护,缺的是文化意识和资金。
二街门保留了原来的檐顶和木门框,其余部分瓷板装修。
“敦古風”门匾红漆敷底,字沥金粉。
里院正窑五孔,修饰了门窗圆旋,东西厢改建成混凝土盖板房。既保留了祖宗遗产,又增添了适合于现代生活的情调,不失为另一种保护办法。
正窑两侧各有一间形似厦窑的立面……
进门去却是一处小小的院子。
这小院,南北房间相对,南屋门楣、两窗上方俱有卷轴式砖雕。
门额雕刻“约而精”,内涵精简、极简之意。
西窗雕刻“坐花”……
东窗雕刻“醉月”。诗意扑面而来。这真是:方寸之间成一统,坐花醉月赛神仙。
高阳三探,不亦乐乎!
前一篇:高阳古村三探【祠堂篇】
后一篇:高阳古村三探【老宅篇】(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