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谒小靳东岳庙

标签:
杂谈骑游介休东岳庙国保文物 |
分类: 骑行拾趣 |




那一日,半阴半晴,阳光恍惚,山门殿顶的琉璃脊饰却看得分明。
正脊装饰莲座楼阁,上方安有狮托葫芦,左右分别是象托葫芦,造像可爱,流光溢彩。
山门外左右,对称安置须弥座石狮,须弥座高及胸际,顶部、束腰浮雕琳琅,座刻“大清嘉庆十四年岁次己巳暮春”字样,显见规格之高,存世久远。
壁画苍古,看不出修复痕迹……
真人大小的武士雄姿遒放,气韵勃动……
虎啸龙吟气势逼人。
山门迎面倒座戏台,拾阶而上,通往后台;台阶两边,各有旗杆石座,原有雕刻已不清晰;戏台左右例设钟鼓二楼。
中院建筑密集,大殿与戏台相对,戏台壁绘山山水水。
献殿建在砖砌台基之上,前出抱厦一间,后厅三间,四周通透,凸字形雕栏围护,抱厦眉额悬“歷代登科”古匾一方。
通往台基踏道两端,两尊石狮爬满岁月裂纹,却未磨灭那相顾嬉笑的生动神情。

正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拱粗大,苍颜古朴;四周回廊,32根廊柱;须弥柱础,上层石鼓,底层雕刻龟托。
一块本应悬挂山门的匾额悬挂正殿,蓝底金字,木雕瑞兽镶边。“東嶽廟”三字饱满略无滞涩,首尾小字说明,系乾隆朝诰封都尉郭怀堂手迹,其子郭建馨于道光二十七年重修庙宇时临摹制作。老陶说,从九七年至零九年,这里三次被盗,假如这块匾挂在山门,早被盗了。
步入正殿,迎面彩塑九尊,分居三段式镂空彩绘暖阁,东岳帝居中,南北西中四岳及其文臣武将分列两旁;中段暖阁前塑二龙盘柱。三次被盗两次发生于此,2007年农历十月,两尊神像头颅被盗,至今案件未破,不得已,请人依样补塑。
第二次被盗发生于2009年5月30日深夜,割走了六颗神像头颅,其中5颗为明代珍品,一颗为现代补塑,东岳大帝神像两次皆得幸免。案发后一礼拜,失窃文物尽数追缴,修复如旧,安保措施随之加强。
其实,像我这类好古者,认定一些工艺粗糙的仿制尚可,对呈现于眼前的两尊现代补塑只识得一尊。
山墙壁绘东岳大帝出巡图与回銮图,色彩鲜艳如新,人奔马驰呼之欲出,笔触十分细腻。老陶说,这是真正的清代原作,碑文都有记载。
出了正殿,我将回廊前后十几通明清碑记浏览一过,无一说明此庙始建年代,也未发现网上流传“此庙由来已久矣,历唐宋元明,代有补修”那块碑记。
而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东岳庙详情,却载于大清咸丰十年碑记。那次重修工程浩大,历时四年之久,具体摘记如下:“向之大殿甚低今则升以三尺,向之三面土壁皆易为砖墙,殿内栋梁大柱易旧为新者不可胜数,殿门二大柱旧为暗柱且脱梁换为明柱……殿前旧有献殿一大间,改建为包亭三大间,四面俱有石栏杆,殿后旧有子孙圣母殿三小间,亦升以三尺,三面俱易砖壁焉。大殿内神前皆建暖阁,加以盘龙明柱,又,东方建戏房院一所,西北建厨房院一所,其余庙内两旁之重修者勿论,……金妆神像俱以上五彩绘之,前之庙貌不堪者至今焕然改观焉。(道光)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开光诵经三天,献戏四天而功告竣矣”。可见今日之规模格局,是道光二十七年扩建大修奠定的。
打开殿门后,老陶考我,能看出哪尊神像是新换上去的?我依次向正壁神龛三位娘娘、六位侍女看去,娘娘皆头戴双凤冠,身着龙凤衣,仪态端庄,雍容华贵,彩塑工艺似无高下之别。老陶指着正中三尊神像说,1997年农历十月,这三个最好的神像被文物贩子割了头,公安局破不了案,文物局请高手修补成这个样子。
东西山墙彩绘壁画,画风与东岳殿雷同,大幅写意云海仙山,三位娘娘乘马疾行,小鬼开道,前呼后拥。
山墙下,各塑坐式乳娘一尊,抱婴侍者一尊,勾魂小鬼、执笔判官一尊,皆为清代嘉庆朝制作。
一塑土地爷;
东厢配殿一塑财神爷;
一塑马王爷。四殿13尊神像,工艺无奇,都有不同程度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