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江苏徐州汉画像石旅游 |
分类: 网游华夏 |
发现美、记录美、体验美
琴心网游华夏之江苏徐州
琴心网游华夏之江苏徐州
徐州汉画像石
汉代营建坟墓、祠堂和门阙并刻有画面的石块称为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距今近2000年的许多未留姓名的画家、雕刻家,在石块上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目前,我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但发现数量较多而又比较集中的有徐州、鲁南、河南南阳地区、四川中部和陕西北部。
徐州汉画像石墓葬和汉画像石的题材及绘画、雕刻艺术,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的画像石墓规模较小,题材比较简单,画面也比较粗糙。如沛县栖山的汉画像石墓群,每座墓葬只用数块长方形石板竖砌成棺,画面多为平面阴线,雕刻穿壁纹、铺首衔环等图案。东汉时期,汉画像石墓葬的形式,逐渐被王侯贵族采用,出现了如茅村、白集、燕子埠、九女墩等大型的画像石墓葬。茅村汉画像石墓室内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共有画像石19方,分别镶嵌在墓门、前中后三室石壁上,是徐州汉画像石墓的代表。
墓葬汉画像石是汉代“生不极养,死乃祟丧”的产物。死者的后代为了尽“孝”道,用青石砌造仿照人间住宅的墓室,还有些墓空前砌有祭奠死者的祠堂,画像就刻在墓的四壁、顶部和祠堂的壁上。徐州汉画像石极少部分刻在石祠堂的壁上,绝大多数出自墓室内。这样的墓葬称为画像石墓,也称为画像石室或石椁。豪门富户如此,流风所及,黎民百姓争相效仿。
徐州汉画像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如同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有许多是描绘墓主人生前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的画面。如迎来送住、钟鸣鼎食、六博对奕、驰逐狞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等。其中吐火表演最为惊险,一人手操喇叭状物,鼓腮吹出熊熊燃烧的火焰,无怪乎张衡《西京赋》形容“吞刀吐火,云雾杳冥”!车骑出行是汉代画像石中最流行的题材。贵族外游猎时,坐良骑,挟弩持弓,神情威严;车行道上,主人和随从按各自身份,分乘轺车、轩车、辎车、篷车、车马疾驰奔腾,尘土飞扬,车辚马啸,场面喧赫,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反映贵族生活的图像,在徐州汉画像石中亦占不少篇幅。如茅村汉墓里有一幅“楼宇栉比图”,在二米长的画面上,刻有高大门阙和门楼,门前有持戟的武卫士,院内楼阁错杂,重檐密瓦,楼顶上有只昂首的凤凰,表示主人的无比高贵。庭院中主人正迎接来宾,楼上是宴请场面,宾主正举觞痛饮。而楼下奴仆家人捧食进馔。厨房内正忙着烹调山珍海味,情景十分热闹。反映贵族豪华生活的石刻画,还有主人身着时兴的华丽服饰,悠闲对奕、观赏舞乐百戏等场面。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在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地方民俗方面,也有生动的表现。因此石刻中出现了男耕女织、捕鱼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场面。双沟汉墓中出土《牛耕图》画面上,一农夫上身赤背,下穿短裤,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赶牛耕田。身后一少年左手提蓝,右手随耕播种。田头停着一辆装满肥料的大车,车旁一只家太正原地憩息。田间还有一人担着筐、壶,为耕种人送饭。汉画像石中“纺织图”更是惟妙惟肖,一位农家妇女坐在纺织机上转身接抱送来的婴儿,紧张的劳动形象,描绘了寻常人家男耕女织的情景。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画像石表现民间练功比武的场面,亦很真切。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刻着七个力士,左侧一人持剑盾;一人生缚一虎;第三人怒目凝视,裸露膀臂,马步蹲身拔树,树上宿鸟惊飞;第四人手执牛尾,将牛倒背在背上;第五人双手执鼎耳,弓步蹬地,将鼎翻举过首;后面一人抱犊,另一人执壶。画面抓住了力士的瞬间动作,充分表现了力士拔山扛鼎的雄姿,仿佛在力士的体内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显示了汉代人的强健体力和高超的武功艺术。
另一类是当时人们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龟蛇相交)四神,有传说中的团土造人、炼石补天、创立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神仙羽人,也有神话中操有不死之药居昆仑百神之首的西王母,有为东王公、西王母夫妇看护树、禽、兽,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乌、九尾狐、九华灯、灵芝、麒麟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神奇浪漫的世界。
徐州汉画像石的特色是绘画与雕刻结合的产物,在雕刻手法上不同于希腊的圆雕,运用了阴线刻和浅浮雕两种形式。徐州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以剔地浅浮雕和平面线雕为主。根据图像表现手法的需要,又有许多变化,演变为各种雕刻技法,大大丰富了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力。其雕刻技法精湛娴熟,用刀健劲有力。画像石的创作虽然以刀作笔,以石为纸。但工匠们对线条的运用却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需要。或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放。或粗壮有力,在坚硬的石块上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创造了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珍品,给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永久的生命力。
徐州汉画像石古拙典雅,质朴自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构图布局繁密盈满,人物车马充天塞地、密不透风,主体画面以外的空白处还填以祥云瑞兽、飞鸟祥树。然而画面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窒,取得了气氛热烈而有条不紊的艺术效果,成为徐州汉画像石鲜明的艺术特征之一。
徐州汉画像石是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它在雕刻方面,为南北朝的石刻造像准备了条件,在绘画上,开启了魏晋面风。由于画像石在雕凿前是先在石块平面上绘出画面,而后雕刻出物像,是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因此,我国的绘画艺术的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从这里窥见端倪。例如包含了装饰图案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甚至写意画、连环画等。铜山县洪楼的一块画像石,画面分四格,第一格是主人邀请三人比武,第二格四人向同一方向徐徐行进,第三格是二人持戈戟正在你来我往打得难分难解,第四格是宾主揖手告别。这些画面无须任何文字说明,可以让人一看就懂,将此看成连环画的先河,是毫无牵强之嫌的。
徐州汉画像石的时代主要是东汉,沛县栖山、丰县华山发现的画像石比较早、都是西汉末和新莽时期的。徐州的汉画像石在东汉末年就逐渐消失了。徐州汉画像石墓的出现除了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有关外,还与当时徐州的自然条件有关。徐州周困多为丘陵地带,石材非常丰富。石灰岩质地细腻,硬度适中,便于雕刻。
徐州的汉画像石极其丰富,发现也较早。最早注意徐州汉画像石的是北魏郦道元,他在《水经注》一书中就有有关记载。清代晚期。沛县古泗水画像石就已被收存保护在沛县夏镇康阜楼下,后来徐海兵备道吴世熊移置徐州道署中保存,这是徐州汉画像石收藏保护的开始。但是同治以后,画像石虽然经常出土,却无人问津。民国初年。张伯英常常“石刻旁搜集到冢墓”,收集了一批包括铜山双沟(今属睢宁县)牛耕图在内的画像石。存于马市街杂货铺。解放后。张伯英的少子张恺慈将这批画像石及汉画拓片一并捐献给徐州市人民政府。日本侵华时期,徐州沦陷,日本侵略者不仅掠夺徐州的矿产资源,还抢掠徐州的古代文物,将铜山洪楼的画像石砸碎准备装运,还将古泗水画像石送到车站准备装车,但被车站徐州装运工深夜冒着生命危险偷运出站,转移保护才幸免遭劫。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汉画像石的收藏和保护。1952年成立了徐州汉画像石征集保管组,将散置的建桥梁、砌厕所、垒猪圈、铺道路以及井台上、水溪边的画像石收集起来,加以保护。1952年以来。文物工作者还先后科学发掘了徐州市郊十里铺、铜山县茅村、新沂市瓦窑、睢宁县九女墩、邳州燕子埠、占城果园、沛县栖山、丰县华山等处完整的汉画像石墓近20座,汉画像石的数量已达到1000多块,是我国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徐州汉画像石在国内外有着很大的影响,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经常到这里考察和研究。随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画像石被发掘出来。埋藏在地下近2000 年的艺术珍品,将散发出更为灿烂的光彩。
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山风景区内,东依苍翠郁郁的云龙山,西畔碧波浩渺的云龙湖,依山面水,环境幽雅。该艺术馆是一座以陈列、收藏、研究汉画像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该艺术馆是一座以陈列、收藏、研究汉画像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江苏省徐州汉画像石保管组”和后来的“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陈列室”。198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汉画像馆,1987年6月8日正式成立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1989年10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接待观众。
徐州汉画像石馆的大门为仿四川雅安的子母石阙,用青石建成,馆名由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亲笔题写。展区以大殿为中轴线,依着对称的原则,建有南、北、中三组院落。整体建筑廊房相连,白墙、黛瓦、赭柱,与山石峭壁、松林绿叶相映生辉。馆区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现收藏汉画像石1000余块,其中展出177块,分别陈列镶嵌在展廊和7个展室内。展廊全长206米,共展出汉画像石69块,其中以新沂市炮车镇出土的“纺织图”、睢宁双沟出土的“牛耕图”、铜山县洪楼出土“力士图”和“迎宾图”、铜山县青山泉乡出土的“缉盗荣归图”、铜山县十里铺出土的“百鸟朝凤图”、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炎黄升仙图”、沛县古泗水出土的阴线刻“舞乐宴饮图”最为珍贵。
第一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共有9块。其中以“炎黄升仙图”最为精采:炎帝头戴斗笠,身着蓑衣,手持耒耜,引凤升天;黄帝熊首人身,口吐仙气,体生双翼,飞黄腾达、乘黄升仙。该墓画像石均为平面剔地线雕,时代为东汉中晚期。
第二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柳新乡石椁墓和沛县栖山石椁墓,这两座墓均为复原陈列,时代分别为西汉晚期和王莽时期。这个展室墙壁镶嵌的巨幅画像石“缉盗荣归图”长度8米,是目前国内发现最长的汉画像石。该幅画像石表现了从审讯犯人、解押囚徒到亭长迎候的全过程。该幅画像对研究汉代的刑法、刑具以及迎候制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这幅汉画长卷是1987年在铜山县青山泉乡出土发现的。
第三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散存汉画像石,其中铜山县青山泉出土的“纺织图”为馆藏珍品。汉代徐州一带纺织业较为发达,目前已出土“纺织图”7块,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各存一块。青山泉“纺织图”为寻常人家的纺织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出织布、络纱、摇纬的全过程,织机上的妇女正转身接抱送来的婴儿,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第四展室共陈列画像石40块,主要集中了铜山县洪楼汉墓、汉王汉墓、利国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洪楼画像石主要为祠堂画像,画像内容有“七力士图”、“迎宾宴饮图”、“车马出行图”、“舞乐百戏图”等。这批画像石画幅巨大、雕技朴拙,内容丰富。如“舞乐百戏图”画面高1.1米,长2.2米,上面刻有雷公雨师出行、象奴戏象、转石成雷、水人弄蛇、幻人吐火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张衡《西京赋》中描写的当时大型百戏演出场景十分相近。汉王画像石墓为纪年汉墓,其时代为元和三年(公元86年),计有画像石10块,其中“烤肉串图”引人注目。画面上食者一手将贯穿好的精肉在炉上翻烤,一手执扇起火,其情景如同今日的烤羊肉串一样。利国汉墓计出土画像石6块,其中以“酒肆图”和“杂技图”较为精采。“酒肆图”可以看出汉代酿酒的过程。画面刻一酒楼,楼上有人对座饮酒,楼下中间二人面对大酒坛,左次问有一酒坛,立于炉上,为蒸酒之器。
第五展室陈列8块画像石均为徐州市贾汪区出土,内容有珍禽异兽、羽人戏麒麟、傩舞图、秦始皇泗水取鼎图等,雕刻技法为浅浮雕,时代为东汉晚期。
第六展室陈列的11块画像石为睢宁九女墩汉墓出土,该墓为大型石室墓,1954年清理发掘。画像内容有青龙、白虎、车骑过桥、宾主宴饮、侍者献食、仙人点灯、玉免守鼎等,该墓画像石画面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生动地反映出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豪华富贵、死后企求羽化登仙、步入天界的情景。该墓画像石均为平面剔地线雕,时代为东汉晚期。
第七展室陈列的画像石均为睢宁县境内征集的。画面内容有伏羲、女娲、门阙建筑、车马建筑图以及反映神话故事的九尾狐、伏羲捧日等。其中的“车马建筑图”画分三格,下格是车骑出行,中格是楼阁乐舞,上格是神仙羽人;在画面的中间,以窗景式的构图描写一段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