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考语文复习】难点-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标签:
转载 |
分类: 跟我学 |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技 巧 |
阐 释 |
作 用 |
示 例 |
赏 析 |
象征 |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
可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处于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
对比 |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盛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
比兴 |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
全词沿用《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青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远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
衬托 |
从侧面烘托主体,有正衬与反衬之分。“正衬”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繁华衬繁华,以乐景衬乐景,以哀景写哀情等。“反衬”是运用矛盾的一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恶衬善,以乐景写哀情等。 |
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
五岳、天台山和天姥山皆以高峻著称,具有近似的条件,而李诗中的主体为天姥山,所以写五岳和天台山,只是用来衬托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的高峻雄伟,属“正衬”。王诗是通过蝉噪、鸟鸣写山林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 |
渲染 烘托 |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
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正面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
用典 |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
加深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