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2016-10-10 15:16:41)分类: 古诗文阅读资料 |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一、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译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约而行。期,约定),期日中,过中不至(到达),太丘舍(放弃)去(离开),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
去后乃(才)至。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达。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
尊 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答曰:“待(等待)君久不至,已去。”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不是)人哉!与人期(约定)行,相委(丢下,舍弃)而去。”
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我爸爸)期日中。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信用);
元方说;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的大门。
三、字词
1、通假字:尊君在不:通(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四、简答题: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5、
聪明、勇敢、明理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