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平市2016年中考八上文言文复习资料(二)she

(2016-05-26 10:31:08)
分类: 八年级资料

            南平市2016年中考八上文言文复习资料(二)

                                     建瓯市整理

九、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

【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⑧,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④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⑦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①。”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②,书记⑤及口传悉③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⑥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⑨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

                                                                                   (节选自郦道元《江水》)

注释:(1)泠泠不【绝】 (停止 (2)常闻峡中水【疾】  (3)【悉】以临惧相戒  (4)其石彩色【形容】(状态;样子)(5)【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书本记载 (6)及余来践【跻】此境(  (7)【略】尽冬春(略微)(8) 山水【纡曲】(即曲折) (9)其【叠崿】秀峰(即层叠的山崖)

 

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至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见日月,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大略 .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怪异的形状,本来就难以用语言来描绘.林木阴森肃穆,郁郁葱葱,仰头欣赏,俯身体味,越熟悉越感到好,流连了两天,忘了返回.眼睛所看到的,从未有过.自从高兴地看到这个奇等的景观,山水如果有灵性,也应当一定会象遇到知己一样高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虽乘奔御风 奔驰的快马                 ⑵则素湍绿潭 急流的水   )

⑶江水又东,迳西陵峡  经过         ⑷绝壁或十许丈  有的  )

2.下列各句中的“自”与例句中的“自”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例句:有朋自远方来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D.不能妄自非薄,引喻失义

3.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中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⑵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等我来到这里以后十分高兴,才相信听说的比不上亲眼看到的                       

4.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⑴、至于/夏水襄陵             ⑵、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5. 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在甲文中有着同样的描述,请写出来。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乙文中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6.甲文写的是三峡的全貌,乙文则是描写的西陵峡的景象。比较两段文字,说说他们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以浓墨重彩直接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而乙文则是引用有关资料间接描写西陵峡的景象。

十、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左刻“                ”,石青糁之。(箬篷一作:)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魏学《核舟记》)

【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④。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⑤;洞开,如延纳⑥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⑦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⑧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馀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          ”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⑨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⑩于芥子。”殆谓是欤(宋起凤《核工记》)

 

注释1)雉(zhì):城墙垛子。 2)司更卒:更夫。司,管理。 3)桴(fú):鼓槌。     4)章:棵。(5)应门:应声开门。(6)延纳:邀请(人)进门。(7)浮屠:宝塔。(8)舣:拢船靠岸。(9)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 10)须弥:佛经里的高山。

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高可二黍许 左右                   2)珠可历历数也。( 清楚、分明   

3)计人七。(  总共                 4谓是欤!( 恐怕,大概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那人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3.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大苏泛赤壁云         2)纳/须弥于芥子

4.根据原文填空(6分)

1)甲文横线处应填的是:闭之,则右刻“               ”,左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乙文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是一首七言唐诗的意境的再现,你知道是哪一首诗吗?请在横线上填写诗句:取诗                                                ”之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 甲文与乙文相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分)

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1)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2)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3)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4)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5)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处: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十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天镜园浴凫堂,高高的槐树,幽深的竹篁.林荫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湖水荡漾,水木明亮,瑟瑟多姿,鱼乌藻荇,好像大乘空灵境界一样。我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的全是绿色,推开窗子,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是一样的青碧鲜绿。每年春末,破塘笋必经过这里。轻舟飞出,牙商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逝而去。园丁划小舟拾起大笋,形状有如象牙一样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糖。煮着吃食,无可名言,只有惭愧。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晓雾将歇(   消散                        ②夕日欲颓     坠落         

③类若乘空( 好像;                         ④无可名言    说出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B C  )(   )(4分)

、四时俱备              字俱碧鲜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山川之美              园丁划小舟拾之

、但有惭愧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①从谢灵运以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②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形状有如象牙一样白,如雪一样白,如花藕一样鲜嫩,如蔗糖一样甜。

4.(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2分)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5.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的清澈明净。这与皆若空游无所依游鱼戏石,直视无碍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 四时俱备      四季      (2)晓雾将歇      消散    

(3) 仆去月谢病   辞官        (4) 遂葺宇其上    修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谢灵运以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3.用斜线/为句子标出一处停顿(1分)

         

4. 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描写静景、动景的句子。(4分)

静景: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景:  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动景: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5.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3分)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理解。C中的“腰”名词用作动词;例句中的“夜”和ABD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中的多义词的理解。A项中加点的两个“是”分别为:表判断;这,代词。B项中两个加点的“与”字分别为:参与,这里指导欣赏;和。C项中两个加点的“间”分别为:交错;参与。D项中两个加点的“从”都是动词,“跟从”之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从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方面思考。如“猿鸟乱鸣”通过对动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灵动感,表现了生命的活力,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吠声如豹”以形象的比喻来写冬夜的寂静。

【答案】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答谢中书书》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与朋友分享美景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答案】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1)怀民亦未寝   睡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只是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曾经   (4)思欲就亭止息  到,靠近      

2.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B  )(3)

A.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B.若人悟此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庭下如积水空明     鼓声如雷霆

D.相与步于中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念/无与乐者       2)纵步/松风亭下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十五、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2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我在初十那天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这。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1.解释加点词(4)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3)亦复不恶(  厌恶,讨厌                  4)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听到    )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3)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

 

4.用斜线/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

            

5.【甲】文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分)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美好;幽静

 

十六、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⑥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经宿:一整夜。

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起来走来走去,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考虑     

3)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拜访,访问    )(4 造门不前而返(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3、用斜线/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

            

4甲,乙都写了月夜美景,分别是甲文的“                                       ,乙文中的                                    ;请你再写出一句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                                           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望皎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5、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4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