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虽有佳肴》知识点
(2013-12-31 09:53:58)
标签:
育儿 |
分类: 七年级资料 |
一、注音
嘉肴(yáo
二、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重点翻译
1、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所“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 肴
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旨:甘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长:促进
学学半
1、通假字
《兑命》曰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B、不能知其旨也
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也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B、不知其善也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五、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
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 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 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答案一: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答案二: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20 《虽有佳肴》 过关检测
一、基础巩固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8分
1、虽有佳肴(
3、虽有至道(
5、教然后知困(
7、然后能自强也(
9、教学相长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三)填空。34分
1、《礼记》,又名《
2、“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3、《学记》是《
二、能力提升
(1)不知其旨也(
(3)《兑命》(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4分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4分
三、拓展迁移
1、解释带点的词意思:10分
2、翻译:6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念终始典于学。
答案:
二、 1、(1)它的
三、1、明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