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林省2010年中考作文试题《端午的味道》解读

(2011-06-06 20:52:44)
标签:

杂谈

分类: 写作资料

                         吉林省2010年中考作文试题《端午的味道》解读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104/47596.html

                                          吉林 李辉
【真题在线】

题目:端午的味道

作文要求:

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命题解读】

2010年,吉林省中考作文命题继续保持“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选题作文形式,体现了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考生可以从两个写作题目中依据自己对素材的积累和写作特长进行选作。这种命题形式,给考生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机会,考生能够在写作中发挥出最佳写作水平。

第一道作文题《端午的味道》是典型的命题作文。这个题目直截了当,没有设置审题障碍。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偏离主题,能够抒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只要考生注意留心每年端午节时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注重观察端午节期间的民风民俗,深刻感悟与端午节有关的事例,就可以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主题。

写好这篇命题作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恰当选材。一定要选取那些与“端午”有关的具有代表性,能深刻、有力地揭示主题的典型、真实、新颖的材料来写,来突出“端午的味道”。如重点描述端午节这天的节日气氛,重点记叙家乡人或一家人早晨去采艾叶的盛况;也可以记叙自己为迎接中考忘我学习忘记了端午节,父母、老师、同学给我送粽子的情景;还可以重点介绍自己家乡过端午的诸多风俗习惯。

二、注重表达。《端午的味道》这个题目,在语言的表达上适宜采用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叙述发生在端午节这一天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的事件时,要真切细致,适当地穿插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尤其要突出对“味道”的表现,可以在恰当的地方给“粽子”或与端午有关的事物一个特写镜头。在形式的表达上,可以采用题记、小标题、排比段等多种形式,这样会更好地增强表达效果,产生标新立异的感觉,也能更好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三、深刻感悟。端午的“味道”是怎样的呢?这是需要考生重点设计的内容。端午的“味道”可以来自端午节当日浓厚的节日氛围,还可以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在端午节或端午前后浓浓的真情,也可以来自“端午”这一节日的文化魅力。总之,不能简单地把端午节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像记流水账一样罗列出来,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深刻的。

命题作文“端午的味道”立意构思表格: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1. 重点描绘端午节日气氛,抒写喜爱节日之情。
 把大部分笔墨放在对“端午”节日气氛的描画上,如满村、满镇子的人们到上上采艾蒿,街市上人们在买“端午”的小饰品、食品……以此来突出“端午的味道”。
 
2. 记录端午节日发生的情感故事,赞美亲情、友情、师生情。
 可以写端午节这一天妈妈是怎样关心“我”的,老师是如何帮助我的,同学或朋友是怎样支持我的。送粽子、送小饰品、表达对节日、对即将到来的中考的祝愿。
 
3.展示战国历史风貌,抒写端午节日情怀。
 重点描述战国时期屈原的种种表现。为了国家,屈原舍生忘死,百姓为纪念他而创设节日。一定要注意把人物与节日巧妙地联系起来。
 
4.针对今天社会实际,呼吁保护节日文化。
 通过与其他来自外国得“洋”节日的对比,呼吁人们保护我国的传统节日,从教育意义的角度深刻议论。
 

【范文示例】

端午的味道

煦暖而和缓的南风从大海那头徐徐吹拂而来,裹在人身上,暖意中带着一股咸腥味。“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一夜之间,田野一派金波涌动,如河流一般金光荡漾、蒸气腾腾。

麦子熟了,端午节也到了。

包粽子是端午的一大习俗。家乡包粽子,比较简单,没有其他佐料,基本以淡味为主。通常是用上好的糯米在稻草灰碱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待浸透后,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便可以包裹了。

端午前一天,祖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是要制作碱水,将稻草灰放进盆里加水,不停地搅动,再用竹筛蒙上一层纱布过滤,便可制作出黄色的碱水。然后,再将莹白饱满的糯米倒进碱水里浸泡。接着,还要将粽叶一张张刷洗干净,除去叶子上细细的绒毛,最后把粽叶一张一张码起来,浸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塑料盆里,用磨刀石或石秤砣压紧、压实,慢慢把干硬的粽叶浸软。

端午一大早,节日的气氛便在家里弥漫开来。祖母、母亲和几个姑姑围在一起包粽子,她们都有一双巧手,拿起一片粽叶,用剪刀“咔嚓咔嚓”把粽叶下端剪齐,再箍成一个倒立的钟样,然后用勺子舀起糯米填进去,用筷子插实,封口,最后用浸过水的干蒯草扎紧,一只棱角分明饱满结实的粽子便扎成了,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粽子包好后, 5个或10个结成一串,就像一串串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清清爽爽玲珑可爱。接下来就是煮粽子。锅里加上水,放入粽子,点火,火候大小全凭经验掌握了。在我嗅觉的记忆里,至今还清晰地保留着粽子未出锅时从灶间飘逸出来的香味。在经过漫长的期盼、煎熬后,粽子终于煮好了,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的,香味四溢。放凉后的粽子,颜色金黄、晶莹剔透,用棉线切割成小片,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齿颊留香。

端午的另一个习俗是插艾叶和榕树枝。端午节是个驱邪攘灾的节日。民间传说,门户上插艾草、榕树枝可避邪(很多地方都是插艾草、菖蒲,我们这边为什么插艾草和榕树枝,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框和窗户上都插着一对艾草、榕树枝,且不说去瘟避邪,仅那沁心润肺的植物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风,干净,爽朗,让人神清气爽,浊气全无。

我终于明白:端午的味道,其实是亲情的味道!端午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

                                   苗君甫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粽叶飘香的时候,端午节也就在这粽香中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带着新鲜的节日气氛,欣喜走来。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意思是说,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划船,为的是去拯救屈原的生命。所以,端午的本质意义是为赶一场生命之约,而端午竞舟是一场打捞生命之战。

   而我总是喜欢端午这样的内涵,人们当然知道伟大的诗人屈原早已不在了,但龙舟竞渡这样的活动却保留了下来,并以这样诗意的方式向后世的子子孙孙倾诉:端午节其实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是中华几千年民俗文化和爱国精神的积淀。

  端午节还有“悬蒲叶剑”的习俗。小时候,我总搞不明白,为什么要悬蒲叶剑。问爷爷时,爷爷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这个呀,是祖上传下来的风俗,你看那蒲叶,长得多像一把剑啊,这是祖先让我们记得即使是在节日里也不要忘了与邪恶进行斗争……如今,每逢端午,爷爷捋着胡子的形象总是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也记住了爷爷的话:“与邪恶作斗争”。

其实,爷爷的话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他给我宣扬的文化内涵却让我深深着迷。

还有必不可少的吃粽子,这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传统习俗吧?无论再怎么忙碌也不能怠慢了端午节,包粽子是迎接端午隆重而又简朴的方式。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繁多,馅料、形状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迷人的香味。因为那粽子的浓香里不仅仅包裹着端午节馨香馥郁的文化味儿,也包裹着包粽子人那深不见底的爱。

还有“佩香囊、“挂荷包”、“拴五色丝线”、“悬钟馗像”等等各种习俗,使端午诗意而丰富。我想,这也就是端午节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吧,这也就是我们国家为什么从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的原因吧。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敬畏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将文化传承进行到底。

我想,端午是一种精神,它重在张扬与爱护生命,重在敬畏与传承文化,重在继承与发扬光大,让子孙后代知道这个节日的来源和底蕴,然后再在屈原忧国恤民的爱国精神中走过,在舍身赴难的政治品格中超然。这才是端午最深远的味道吧。

                                                —— 摘自《江城日报》有删改

【赏读】

    这篇文章蕴含深厚,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端午的味道。文章援引史料,表现端午竞舟的文化内涵;引述故事,解说“悬蒲叶剑”的民风民俗;细致解说,展示端午粽子的制作方法……最后,把端午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爱国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学子佳作】

                                  端午的味道

                                    张宇思

又是一季细雨飘飞,又是一年端午佳节。

       记忆之中的端午弥漫着苦而清香的味道,那是艾蒿草的独特的气味。素衣绿颜的罕见,苦中一缕清香的脱俗,使它在一群不起眼的草丛中出类拔萃,赫然立于陌上,最后被神农带走,采日月之精华,成了端午节驱邪避灾的象征之一。采艾要在鸡鸣之前就出发,当整个城镇笼罩在雾色朦胧之中,我们这群风风火火的孩童便出发了。采摘最具人形的艾草,挂在门前,并配有少数菖蒲,颇有金庸武侠的的味道,灰暗的墙壁被艾草的浓绿点缀,直至枯萎。来年端午再换新的艾草。

    记忆之中的端午洋溢着暖而幸福的味道,那是家人爱的沉淀。“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系线时,不准说话”,这已经成了端午的潜规则。家长们往往在端午这天一大清早去买来彩绳,以保安康。至于孩子们,呵,孩子们早早起来去集市挑香包。我自然是孩子群中最活泼的一个。早早起床和小伙伴们衬着有些阴沉的天气在喧嚣的集市游荡。回到家时,母亲赶忙把早早准备好的彩绳系在我手上,原来系彩绳不仅仅是流传下来的传统,更是亲情的延伸:一头系在孩子手腕一头系在家人心头。为了留作纪念,过了端午,我常把彩绳收起来。可母亲却总在端午后的第一个雨天无情的把彩绳扔到河里,顺水漂走。我才知道原来抛彩绳也有说法啊!

    记忆之中的端午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调,那是屈原葬身汨罗江的印证。你站在汨罗江畔,散发蓬乱,任凭海水打湿你的衣襟,任凭海风吹乱你的发丝,最后你用纵身一跃诠释了你的爱国之心。汨罗江畔有你的爱国身影。为了不让你的身体被鱼虾侵犯,人们将粽子投入江中,每每端午,各家各户,粽香弥漫,箬竹叶的清香和粽米的醇香混杂,这是对屈原的虔诚,也好似对屈原的热爱和纪念。

     端午的味道是艾蒿草的清香 ,是幸福满屋的洋溢,是爱国主义情调的延伸。端午的味道是记忆中独特的纪念的味道。

【评语】

这篇文章最成功之处是清新的结构。文章紧扣题目,把端午的味道恰当地形容为苦而清香的味道、暖而幸福的味道和爱国主义情调,在结构上自然形成排比段。每部分文字,都结合生活实际、自身经历细致地描述和阐释,使人对“端午的味道”感受深刻而具体。结尾用排比句自然扣题,首尾呼应。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104/47596.html

端午的味道
吉林一考生
    端午的味道,有如百合花的清香,淡而优雅。
    端午的味道,有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
    端午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盼盼……盼望已久的端午节终于到了,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与往昔不同,因为在外地求学,为了中考的奋力一搏,我不得不留在学校里过端午节。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庆祝端午节。原本以为这是件很悲伤的事,可没想到却是如此快乐。
一大清早,还没睡饱呢,就被几个室友吵醒了:“快起来啊,我们到后面那座山上去采艾蒿了!”之后莫名其妙地被人拖出了温暖的被窝,再之后便是一阵忙乱。十分钟之后,我们各自整理好了衣装,迈开了豪爽的步伐,朝后面那座山进军,哇!端午的味道,充满了激情。
到了山脚下,我们不约而同地抬头望着这高似喜马拉雅山的山峰,互相打气后毅然向山顶攀去,由于刚刚下过小雨,所以没登多高我们裤管都被打湿了。“啊!艾蒿。”顺着声音望去,嘿!别说还真有哇,我们一窝蜂似地涌过去,开始疯采,边采边在嘴里嘟囔着:“希望中考顺利,祝愿家人一切平安……”呀!端午的味道,满载欢喜。
    我们手中握着艾蒿束,头上戴着艾蒿环,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到学校。刚坐到位子上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啊!是妈妈。妈妈看到我说:“初三了也不能不过端午节啊!想不想吃粽子啊?来,把粽子拿过去和同学们解解馋吧!”呀!不听妈妈提及,我差点忘记吃粽子了。哇!太棒了,妈妈竟带来这么多粽子,我们都涌上去把妈妈围住,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现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一口下去,粽子少了半边,妈妈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开心地笑了,呵!端午的味道,幸福加甜蜜啊!
你知道我这一生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吗?就是2010年的端午记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端午的味道——四个字“幸福多多!!”
   满分亮点
    1、描述细腻,情真意切。全文围绕“端午节”自然展开,细致描述了端午节这一天发生在“我”、同学和母亲之间的诸多生活场景:清晨被室友叫醒,采到艾蒿互相祝福,妈妈意外到校送粽子……这些情景,富于生活气息,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2、结构新巧,富于创意。文章最富创意之处是三个段落结尾句的设计,分别体现出端午“充满激情”、“满载欢喜”、“幸福甜蜜”的特点,结构上自然构成段尾排比句,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晰。文章的开篇也颇具特色,诗意的排比句把端午的味道做了形象的比喻;结尾设问自然,巧妙扣题。从语言看,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营造出端午节的浓浓意境。
                                
                端午的味道
                                                           吉林一考生
    作为传承了数千年的节日,端午节始终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端午节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民间,根植于古老的民族传统,并融入了民族的血液。这便是端午的味道,一种散发着亘古的芬芳,影响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味道。
    端午节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屈原。屈原因受小人的讥谤而不得重用,终于不堪世风浑浊,投江而死。人们以端午节纪念屈原时,就注定了这种清白、廉洁的品格将被人们铭记,也为端午注入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味道。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寻屈原的品格,并体味到端午真正味道的人不胜枚举。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做了几年小官便归隐山林,整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生活;诗人于谦也曾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佳句;一代清官海瑞则更是两袖清风、廉洁正直的官员的典范。
正是由于这种品格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心中,才使端午节流传至今。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端午本来的味道,廉洁之人、清正之人越来越少,端午也已成为一种形式,这也许有违屈原的初衷吧?而这也正是国人的悲哀。
    端午的味道,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味道,是清正的社会风气的味道,是有助于一个民族发展的味道。
    希望能品尝到端午味道的不只是我们中的一部分,而是全体中国人!
满分亮点
1、文字犀利,蕴含深厚。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地评价了“端午的味道”,为了使说理充分,作者援引历史上的陶渊明、于谦、海瑞等著名人物,从道理事实多方面诠释“端午的味道”。对今天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2、行文流畅,发人深思。开篇即点明端午的文化内涵,自然点题。行文中追溯端午的由来,再次点明端午的味道,凸显人物清白、廉洁的品格。最后文章结合今天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某些忽视端午原本味道的某些国人,呼吁人们继承端午的味道,促进民族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