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0年中考作文试题《端午的味道》解读
(2011-06-06 20:52: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写作资料 |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104/47596.html
【真题在线】
题目:端午的味道
作文要求:
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命题解读】
2010年,吉林省中考作文命题继续保持“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选题作文形式,体现了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考生可以从两个写作题目中依据自己对素材的积累和写作特长进行选作。这种命题形式,给考生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机会,考生能够在写作中发挥出最佳写作水平。
第一道作文题《端午的味道》是典型的命题作文。这个题目直截了当,没有设置审题障碍。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偏离主题,能够抒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只要考生注意留心每年端午节时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注重观察端午节期间的民风民俗,深刻感悟与端午节有关的事例,就可以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主题。
写好这篇命题作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恰当选材。一定要选取那些与“端午”有关的具有代表性,能深刻、有力地揭示主题的典型、真实、新颖的材料来写,来突出“端午的味道”。如重点描述端午节这天的节日气氛,重点记叙家乡人或一家人早晨去采艾叶的盛况;也可以记叙自己为迎接中考忘我学习忘记了端午节,父母、老师、同学给我送粽子的情景;还可以重点介绍自己家乡过端午的诸多风俗习惯。
二、注重表达。《端午的味道》这个题目,在语言的表达上适宜采用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叙述发生在端午节这一天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的事件时,要真切细致,适当地穿插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尤其要突出对“味道”的表现,可以在恰当的地方给“粽子”或与端午有关的事物一个特写镜头。在形式的表达上,可以采用题记、小标题、排比段等多种形式,这样会更好地增强表达效果,产生标新立异的感觉,也能更好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三、深刻感悟。端午的“味道”是怎样的呢?这是需要考生重点设计的内容。端午的“味道”可以来自端午节当日浓厚的节日氛围,还可以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在端午节或端午前后浓浓的真情,也可以来自“端午”这一节日的文化魅力。总之,不能简单地把端午节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像记流水账一样罗列出来,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深刻的。
命题作文“端午的味道”立意构思表格:
立意角度
1. 重点描绘端午节日气氛,抒写喜爱节日之情。
2. 记录端午节日发生的情感故事,赞美亲情、友情、师生情。
3.展示战国历史风貌,抒写端午节日情怀。
4.针对今天社会实际,呼吁保护节日文化。
【范文示例】
端午的味道
煦暖而和缓的南风从大海那头徐徐吹拂而来,裹在人身上,暖意中带着一股咸腥味。“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一夜之间,田野一派金波涌动,如河流一般金光荡漾、蒸气腾腾。
麦子熟了,端午节也到了。
包粽子是端午的一大习俗。家乡包粽子,比较简单,没有其他佐料,基本以淡味为主。通常是用上好的糯米在稻草灰碱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待浸透后,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便可以包裹了。
端午前一天,祖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是要制作碱水,将稻草灰放进盆里加水,不停地搅动,再用竹筛蒙上一层纱布过滤,便可制作出黄色的碱水。然后,再将莹白饱满的糯米倒进碱水里浸泡。接着,还要将粽叶一张张刷洗干净,除去叶子上细细的绒毛,最后把粽叶一张一张码起来,浸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塑料盆里,用磨刀石或石秤砣压紧、压实,慢慢把干硬的粽叶浸软。
端午一大早,节日的气氛便在家里弥漫开来。祖母、母亲和几个姑姑围在一起包粽子,她们都有一双巧手,拿起一片粽叶,用剪刀“咔嚓咔嚓”把粽叶下端剪齐,再箍成一个倒立的钟样,然后用勺子舀起糯米填进去,用筷子插实,封口,最后用浸过水的干蒯草扎紧,一只棱角分明饱满结实的粽子便扎成了,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粽子包好后, 5个或10个结成一串,就像一串串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清清爽爽玲珑可爱。接下来就是煮粽子。锅里加上水,放入粽子,点火,火候大小全凭经验掌握了。在我嗅觉的记忆里,至今还清晰地保留着粽子未出锅时从灶间飘逸出来的香味。在经过漫长的期盼、煎熬后,粽子终于煮好了,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的,香味四溢。放凉后的粽子,颜色金黄、晶莹剔透,用棉线切割成小片,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齿颊留香。
端午的另一个习俗是插艾叶和榕树枝。端午节是个驱邪攘灾的节日。民间传说,门户上插艾草、榕树枝可避邪(很多地方都是插艾草、菖蒲,我们这边为什么插艾草和榕树枝,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框和窗户上都插着一对艾草、榕树枝,且不说去瘟避邪,仅那沁心润肺的植物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风,干净,爽朗,让人神清气爽,浊气全无。
我终于明白:端午的味道,其实是亲情的味道!端午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粽叶飘香的时候,端午节也就在这粽香中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带着新鲜的节日气氛,欣喜走来。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意思是说,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划船,为的是去拯救屈原的生命。所以,端午的本质意义是为赶一场生命之约,而端午竞舟是一场打捞生命之战。
端午节还有“悬蒲叶剑”的习俗。小时候,我总搞不明白,为什么要悬蒲叶剑。问爷爷时,爷爷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这个呀,是祖上传下来的风俗,你看那蒲叶,长得多像一把剑啊,这是祖先让我们记得即使是在节日里也不要忘了与邪恶进行斗争……如今,每逢端午,爷爷捋着胡子的形象总是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也记住了爷爷的话:“与邪恶作斗争”。
其实,爷爷的话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他给我宣扬的文化内涵却让我深深着迷。
还有必不可少的吃粽子,这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传统习俗吧?无论再怎么忙碌也不能怠慢了端午节,包粽子是迎接端午隆重而又简朴的方式。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繁多,馅料、形状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迷人的香味。因为那粽子的浓香里不仅仅包裹着端午节馨香馥郁的文化味儿,也包裹着包粽子人那深不见底的爱。
还有“佩香囊、“挂荷包”、“拴五色丝线”、“悬钟馗像”等等各种习俗,使端午诗意而丰富。我想,这也就是端午节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吧,这也就是我们国家为什么从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的原因吧。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敬畏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将文化传承进行到底。
我想,端午是一种精神,它重在张扬与爱护生命,重在敬畏与传承文化,重在继承与发扬光大,让子孙后代知道这个节日的来源和底蕴,然后再在屈原忧国恤民的爱国精神中走过,在舍身赴难的政治品格中超然。这才是端午最深远的味道吧。
【赏读】
【学子佳作】
又是一季细雨飘飞,又是一年端午佳节。
【评语】
这篇文章最成功之处是清新的结构。文章紧扣题目,把端午的味道恰当地形容为苦而清香的味道、暖而幸福的味道和爱国主义情调,在结构上自然形成排比段。每部分文字,都结合生活实际、自身经历细致地描述和阐释,使人对“端午的味道”感受深刻而具体。结尾用排比句自然扣题,首尾呼应。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104/47596.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