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陵始建于1519年,1566年建成,历经47年。在500年的历史中,明显陵也遭到破坏。据历史记载,崇祯15年(1642年)12月,李自成攻显陵,焚享殿,地面建筑木构部分毁坏。民国时期,显陵陵区荒芜成为耕地,附近村民听信石像夜间复活是吃庄稼的谣言,将部分石像砸坏。抗战时期,日寇侵占钟祥,窃走显陵部分石刻文物。
1
在明显陵的规划布局中,按风水意向设计了内、外明塘。“明塘”取“明堂”谐音,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意为陵区内部开阔的空地。靠近核心“穴”的,为内明堂,不宜太宽阔,可“藏风聚气”;靠近外围的,为外明堂,要宽阔而忌狭窄,以为长久发展之计。 外明塘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因处在风水术中外明堂的位置,故称“外明塘”,外明塘位于新红门西侧,东西与外罗城相连接,空档之间的距离有80米,上接九曲御河出水;现外明塘是1999年复原的,东西长120米,南北长98米,呈椭圆形。根据《兴都志》记载,外明塘应“南至山曲脚下”,如今外明塘实际上只有原始面积的三分之一。
2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块石碑叫“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八个大字,为嘉靖年间宰相严嵩手写,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区,不仅老百姓不能随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谒陵,也必须在此下马,这块碑在当时具有法律作用,违者将受到严惩,同时,它是显陵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3
新红门为外罗城的门户,是明显陵陵区入口的标志,也是显陵由王墓扩建为帝陵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之相对应是旧红门,旧红门是显陵为王墓时的门户。最为独特的是,新旧两重红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较为少见,同时它也成为中国明代“陵制当与山水相称”的陵寝建筑文化的成功范例。

4
旧红门始建于明嘉靖四年,是显陵的第二道门户,它是中轴线的正门,当年嘉靖皇帝为使父亲的陵园戒备森严,特意在旧红门以南增建了一座红门,称新红门。新红门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为显陵的第一道门,偏离中轴线。

5
龙鳞神道:中间青石铺就,象征着龙脊,两边以卵石镶边,象征着龙鳞。但它为什么要修成弯曲的呢?首先这与兴王崇尚道教有关,弯曲的路形与周围的建筑有机结合,就好似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人们置身其间,顿感莫测高深。其次是与风水有关,明代风水理论认为:“路亦大关风水,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而硬直则凶。”皇帝的灵魂经过棂星门之后,就飞上了天空。如果说是笔直的,就像一条僵死的龙,而如果是弯曲的呢,就像一条活灵活现、正在腾飞的龙。同时,新旧红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也是这个道理,它就象龙的尾巴一样,整个形状从空中看,就像一条腾飞的游龙。

6
九曲御河是明显陵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始修筑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为砖、石结构,全长1687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贯通整个陵园。河道宽均4米,上游深约2米,下游近3米,呈“凵”形垂直墙体。河底由不同形制的青石板、青砖铺底,河道根据高差建有9道拦水坝。九曲御河以其形式明确结合风水意向的“弯曲有形”,被当地称为“九曲河”,显陵御沟排水体系较为完善、体现了“风水理论”,这与明前七陵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区别。
7
内明塘的位置在棱恩门前,在较为开阔的广场中凡设置一池塘,《兴都志》与《承天大志》记载均称作“内明塘”。

8
内明塘之北为内罗城,取“前方后圆”的平面图形,其内主要建筑有祾恩门、东西燎炉、东西庑、祾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前后莹城等,是陵寝重要祭祀场所和帝后寝宫重地。

9
明显陵棱恩门两侧精美的琉璃影壁,为明代各帝陵所无。从现存墙体看,为琉璃仿木形式,上部为瓦檐,檐下是琉璃仿木构件,下部为须弥座,花心正面为琼花图案,背面为双龙图案,其做工较为精美。

10
在明代帝陵中,前后两个宝城的建置绝无仅有;明显陵前后两个宝城的形成与其主人身份的变化紧密相关。前宝城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是朱祐杬死后按藩王规制建兴献王坟时建造的。朱厚熜登基后,追封其父为“兴献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其母病故,围绕是迁葬北京还是合葬显陵,嘉靖帝派人调查并打开了显陵地宫,发现地宫出水。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亲临钟祥,并亲自策马登上宝城,在显陵后部立表,选定新址,出示新的地宫宝城图纸,按图修建,将其父母合葬于新寝,两宝城之间用很长的平台连接起来称为“瑶台”。所以在明代陵寝中,唯独显陵出现了“有两个宝城,中间有一瑶台”的特殊格局,且每个宝城都建有一套月牙城、哑巴院和琉璃影壁,并有独立的排水系统,这是显陵的独特之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