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塔县城东南5里的寺院内,耸立着一座古塔,名金塔,据说金塔县名由此而来。明清时期,被称为金塔凌虚,成为肃州八景之―,民国时又将它列为金塔县第一景。

1
远远见到金塔寺正门,但似乎很冷清,没有游客进进出出。

2 走近金塔寺,正大门紧闭,可以从旁门进入,也沒人卖门票,也许就不要门票。我们进入寺内,除了我们几个游人,沒见其他游客,,连工作人员也未见一人。

3
进入寺院內,只见一白塔巍然耸立。白塔高五丈、围七丈,塔身为土木结构,外表用纸筋、白灰等物粉饰,整座古塔上锐下圆,金墨铜顶,形似一个宝瓶,更像一个“金”字。这种独特的风姿和别致的造型,使得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塔,展现出了一种异域情调,更充满了一种神奇的魅力。因为塔的外表是用纸筋裱糊而成的,所以初建时把这座塔叫做“筋塔”,后人根据谐音,称为“金塔”。塔与寺合称“金塔寺”或“塔院寺”。塔势雄伟,寺庙壮观,构成一幅神奇迷人的画境。明清时期,被称为金塔凌虚,成为肃州八景之一,民国时又将它列为金塔第一景,金塔县县名由此而来。
4
那么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金塔”到底建于何时?当时,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座佛塔呢? 东晋十六国时,金塔地方属北凉国管辖,北凉沮渠蒙逊重视佛教,第一次将佛教文化引入政权。并大肆建筑寺庙佛塔,河西地区寺庙遍布,佛塔林立。据金塔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考证,“金塔”很有可能就创建于这一时期。
5
尘世沧桑、世事无常,在边塞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更替中,塔院寺也前后经历过历代无数次的劫难。公元439年,强大的北凉政权仅仅存在了不到四十年,就被北魏的鲜卑人给消灭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力提倡“文教”,他认为让“虚诞不经”的“胡人”的佛教广为流传,只会招致“礼义大坏”、“天常大乱”、“王法废而不行”的恶果。拓跋焘先后三次下诏打击佛教,要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诛杀僧侣。由于金塔寺位置偏僻,虽然躲过了当时北魏太武帝的灭佛之灾,但这座寺院在戈壁边缘慢慢地被沉寂孤立,直至在纷纭乱世中衰败了。由于战乱,加之年久失修,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金塔已破败不堪,上部已倒塌,但是它的塔基还存在。后来,就在原来的塔基上建起了现在的塔身。建国谷的1986年和2011年,对白塔进行了维修。

6
加载中,请稍候......